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今天看到一個電子報「軍校正期學生班,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圖一),也就是今年四年級學生,下學期將到部隊度過一個學期。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整理歷史中,我盡可能不要以非在其位,或是曾在其位經歷過,來評斷一個決策,長期在企業被訓練從目標回過頭來思考要怎麼做?然後「資源」與「風險」、「成本」與效益都要一起評估。

這個決策首先會產生的風險有:

第一:現在軍校生都沒有軍人身份,不像我們以前,預校是上兵學生,官校是中士學生,則18周4個月的時間,萬一發生甚麼事情?要如何處理?以前我們空官有一位飛行甲班,四年級下學期飛行時,放單飛出意外,當時他是中士學生,撫卹或是追晉,都符合法令。

再者,因為沒有階級,那到部隊要擔任甚麼角色?「幹部」?「學兵」?「見習生」?正常來說他們到部隊,階級是比「二等兵」還低,那要去出「公差」?

第二:誰來教導他們?或是擔任導師?把一個期兩三百人,灑到各部隊見習,長達四個月,基層幹部忙到昏天暗日,連假都沒得休,還要抽出時間來帶他們,根本「做不到」,最後「丟」給「士官」去帶,一樣更忙,再「交」給資深士兵帶?結果回來什麼都沒學到,先學會部隊的「油條」。

第三:他們沒有任何軍事專業,現在大學醫學院各系、或是其他院校各系,四年級也有有一學期到各院所、單位實習,注意他們已經學有「三年以上」的專業訓練,以現在陸軍官校正期班,三年都各只有6-8周的「暑訓」?能否可以成為一位「合格」步兵排長的「資格條件」?更何況如果分發是到非步兵單位「見學」,根本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的「門外漢」,可能「信心」與「自尊」,在這期間都被「嚴重」打擊,真的這樣結果,是長官所預期?

以前提過,陸軍官校從42期開始,就開始大力修正,把陸官從「文學院」,修正為「軍事」學校,就所知道的42期到44期都有學長,下部隊去當「學兵」,沒經歷過無法幫他們講出感受,不過,以前都是義務役三年與兩年兵,阿兵哥會比「兵籍號碼」來論資深,加上以前陸官的軍事教育比較「扎實」,學長到部隊見學,勉強還可以「混」口飯吃。

陸官47期開始,在校時間改成4年3個月,再更「深化」軍事訓練為本的依據,取消「暑訓」與「寒訓」,集中三年讀完七學期,然後四年級上學期,實施半年的軍事「專精訓練」,目的就是讓陸官生,經過25周密集的「軍事」訓練,成為一位「合格」的步兵排長。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陸官51期開始,又為了讓我們更能「適應」步兵部隊的生活,每學期再實施一周「野營訓練」,講白的就是行軍訓練,三年級上學期還去合歡山實施一周「寒訓」,四年級分科前,全期又拆成「藍軍」與「紅軍」兩個營,實施實兵的「營對抗」(圖二至圖九),分科教育前,還到金門見學(圖十),並到金門砲兵靶場,分批到掩體內,感受大小火砲攻擊的「感受」。

當然還有就是超強度的「體能訓練」與「五項戰技」,要求標準都比部隊要求高,我畢業到「神箭部隊」,可以讓老兵「害怕」,不太敢太欺負我,就是官校四年級的單兵「扎實訓練」。

在決定實施訓練方事前,決策長官建議要思考,到底「陸軍官校」學生,畢業後要成為怎樣的人?不要「搖擺不定」,最後「文」不強,「武」也不行。

先不論以前「決策正確與否」,那時候就很清楚的目標,正期生就是要在分科前,每個人都可以具備,「步兵」排長的專業能力,凡步兵排的手槍、步槍、機槍、迫擊砲、手榴彈,都真實的操演,也實彈發射好多次,「六六火箭彈」適教會,然後每連挑幾位「志願者」去實施「實彈發射」。

人的心理都會用「從前」看「現在」,常聽到學長說,現在「陸官正期生」很不「剽悍」,下部隊無法「勝任」....,那個每天打野外的方式來操練人,就算「書生」都操成「強盜」,現在一般軍隊,已經不需要這種「魔鬼」訓練。

而無法「勝任」,到底是「能力」還是「意願」的問題?正常接受「半年」的分科教育,專業能力的基礎,應該都是具備的,至於「管理」的專業,從官校的「實習」基礎,慢慢到部隊去「歷練」,是可以慢慢「學習」。

至於「意願」會出問題,還是回到基層幹部,長期任務「重」,無法正常「休假」,壓力太大造成,從另種角度來看,越有「責任感」與「榮譽心」的人,給自己壓力會更大,能否調解與紓壓,反而是目前「部隊」非常缺乏的,反而「皮皮」不在乎,不給自己「壓力」,反而活得很「好」。

個人覺得,如果要實習,應該是個兵科分科教育結束後,再到各部隊見習三至六個月,至少是軍官,當個「副排長」、「副車長」、「見習連附」,可以把所學與實務相運用,而且不用馬上擔負全部的「責任」。

當然,這樣可能畢業「少尉」就要兩年,第一年就接受分科教育與見學,第二年擔任基層幹部,或是恢復「准尉」,畢業以「准尉」任用,一年後才晉升「少尉」,人力資源的投資是急不得,「揠苗助長」最後可能都沒了,事先沒有規劃好,後面一路「檢討」、「處分」、「改善報告」、「道歉」,根本於無事無補,最後「惡性循環」下,更留不住人才。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

當我們覺得現在學弟、學妹,不像我們以前那時候怎樣、怎樣,畢竟時代不同,情境不一樣了!

個人認為他們(她們)比那群,就只會在網路上打嘴「砲」說愛國的「鍵盤俠」,是願意以身投入「軍校」與「軍隊」,值得肯定與讚許,他們的父母,在目前少子化,家裡只有一位、兩位寶貝,還願意讓子女,進入軍校,來保衛我們國家,要很感激他們願意這樣做。

重點應該還是,要接受他們去見學的「部隊基層」,準備好了嗎?要學什麼?誰要來帶?18周的「課表」學校與單位都完成嗎?真正執行的基層部隊現有幹部,有沒有聽聽他們的意見?到底有能力、時間、意願去帶這些「學生」嗎?

國軍很大的「問題」,都是長官直接由上而下的命令,底下只有服從,並沒有再決策前,聽取執行單位的問題與意見,基層無法表達自己的困難,上面決議要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後犧牲的還是這群滿腔熱血的「學生」。

在企業碰過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的「主管」,他教我們的管理模式,把目標丟出來,每個執行單位思考後,把可能的問題都列出,然後每項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每個解決方案,所需要的支援、資源、風險、優點與缺點,然後會議大家討論,最後達共識,當共識達成,就沒有任何「藉口」。

開始按照制訂的「行動方案」,該給支援、資源的時間,就按照計畫提供,該執行的單位也按照計畫執行,每個訂定的「評估時間點」,開會檢核每個單位、每個人的執行「成效」,賞罰分明,當這計畫確定開始執行,長官就「負責」成敗的責任,萬一有問題,全部責任由「決策者」負全責。

我們國軍被訓練,都是嘴巴說「服從」,實際「執行」落差很大,因為,事前沒有充分討論,最後「成效」好與壞,長官也不敢過於「究責」,可能大半責任都在「自己」,卻也礙於「地位」與「情面」,不能說是自己的「決策」錯誤。

這也是為何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生退役後,美國企業都搶著要,因為他們是真的訓練有素的絕佳「領導者」。

把軍校生送到部隊「見學」立意很好,學生準備好了嗎?學校準備好了嗎?部隊教導「見習」的師資準備好了嗎?「課程」規劃與執行,有沒有缺少資源與支援?上面能協助嗎?

最後,個人認為,我們不能老用「以前怎樣」的做法,來硬套進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時代不同,光是人口都不成比例,21世紀要學習使用的是科學管理方法,不然職業軍人退伍,社會與企業還是「看不起」他們,沒有人要「聘僱」他們啊!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陸軍官校實習幹部 到底是民國幾年開始有揹值星帶?目前沒有答案

Peter Wu:就讀陸軍軍官學校時 最令人難以忘懷 週日會站在大門口前 揹著「值星帶」的連級 營級 旅級的「實習幹部」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 「正五十一期」運輸兵科學長 於四年級下學期 在當時土城的運輸兵學校 實施「三十二周」的分科教育

Peter Wu:陸官「第三十期」「第三十一期」獲頒榮譽旗的連隊 由當時的校長「艾靉」將軍親自掛到連旗上

Peter Wu:當年有美軍中校在台灣「犧牲」 還是協防的飛彈部隊最高指揮官

Peter Wu: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美國報章刊登的一張照片 是當時美軍「第71防空砲兵團第2營」 勝利女神力士飛彈 布署於台灣時的紀錄

Peter Wu:陸軍官校四年新制開始 淘汰人數最多是陸官29期 入學共計167人 在校除了學科嚴格淘汰外 還有22人違反榮譽制度被予以開除 最後畢業僅88人

Peter Wu:陸軍官校的畢業紀念冊 從「二十七期」到「三十九期」後就停止了製作 「四十八期」是第一個恢復製作的「學生班隊」

Peter Wu:以前為了接待 招呼來陸軍官校參訪的來賓 常常停課舉行閱兵分列式 表演給來賓參訪 感覺我們就是動物園裡被「被參觀」的動物!

Peter Wu:沒想到進入專「打」飛機的「防空飛彈部隊」 也算一種王子「復仇」記嗎?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北營區營舍的命名時間 在民四十八年六月 今年也滿「六十五年」了!

Peter Wu:六十五年前(民國四十八年) 空軍無法配合接受「力士飛彈營」的主要原因

Peter Wu:照片是民國八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有幸參與「勝利女神力士飛彈」除役典禮

Peter Wu:民國四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中央社 中美力士飛彈移交儀式的報導

Peter Wu:陸軍「神箭部隊」成軍六十五周年慶

Peter Wu:民國48年9月 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十八期」113人畢業後 「四分之一」的學生被選送美國「學習」

Peter Wu:民國四十七年雙十節「國慶閱兵」 當時的陸軍官校學生部隊 由四年級「第二十八期」大學長帶領下 通過閱兵台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四年新制各學生營 學生連單位成立時間 第一任主管資料

Peter Wu:陸軍官校在大陸的最後一期「第二十三期」在川康突圍 一定會提到當時帶著同學與剛入伍的「二十四期」學生突圍的「嚴靜愷」謎樣大學長

Peter Wu:所愛之人「打鳥」中 愛人撐著傘 在旁癡癡望著等待!....

Peter Wu:陸軍官校比照西點軍校 辛苦實驗多年的「賽爾教學法」真正落實執行不到幾期 為何就不再實施的「謎團」照片?

Peter Wu:陸軍官校「預十五期」退學人數103人破百 算是最高 而「預十四期」被開除也高達50人 這未免也太誇張了點?!

Peter Wu:陸軍官校預備班鼓號樂隊 是從預備班第十一期 開始組建而成 助教是從空軍幼校第十二期退學(從十一期降期)倪敏然先生

Peter Wu:民國61年7月9日 四位空軍官校學生 由一位軍官率領 準備前往美國 接受國際空軍學生交換計劃訪問

Peter Wu:陸軍的長官 真的喜歡因人而「改變」

Peter Wu:中正預校可以讓「三軍四校」同學 在高中三年真正「打」成一片 彼此認識與建立「革命感情」

Peter Wu:陸官三十三期開始 就有畢業生分發到「陸戰隊」 人數多寡依照需求而不同

Peter Wu:陸戰隊也因為縮短一年 戰力也慢慢不像以前這麼剽悍 這也直接造成民國八十年開始 國軍各部隊嚴重缺員的原因

Peter Wu: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陸軍官校三十四期 海軍官校五十四年班 空軍官校四十六期 空軍飛行學校五十四年班 在鳳山陸軍軍官學校 舉行聯合畢業典禮

Peter Wu:從海軍官校過去的組織圖中來引用與了解 海軍官校組織的變遷歷史

Peter Wu:民國八十六年 海軍官校學習幹部左臂上掛著「學習幹部」臂章 看起來像是用大頭針直接掛上去?

Peter Wu:三軍各院校校的「正期班」 早期稱為「正則班」

Peter Wu:為何明明空軍官校比陸軍官校成立的晚 空官的期數別 居然比陸官多十二期的原因

Peter Wu:空軍官校與政戰學校 最初的典禮褲兩側 並未有「褲飾」(榮譽帶) 後來在民國70年軍服大改變前 這兩所學校的典禮褲 是有兩條「褲飾」(榮譽帶)

Peter Wu:「海軍官校」與「空軍官校」的校史記載 都比「陸軍官校」清楚很多 真的很無語

Peter Wu:為何「湯山」成了砲校的代號

Peter Wu:以前台鐵局 可以獲得人才的管道 也不用擔心技術人員不夠 以及技術斷層之憂慮的原因

Peter Wu:兵籍號碼的來源

Peter Wu:民國五十三年國慶閱兵 由右至左空軍幼校典禮服 空軍幼校鼓號樂隊服裝 空軍官校典禮服

Peter Wu:撰寫歷史要把一些細節弄清楚 最好的證明是照片

Peter Wu:「1945請記得他們」-「中國空軍抗戰記憶」

Peter Wu:民國四十六年雙十國慶日 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十七期四年級 以及 海軍軍官學校四十七年班四年級 以肩槍方式通過總統府閱兵台

Peter Wu:民國六十二年七月十九日 來自台灣各地的國民中學校長與老師代表 參訪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

Peter Wu:空官「第二十七期」是直接招收高中畢業生 不是從「空軍幼校」畢業後直升

Peter Wu:陸軍十將半砲 空軍十將九飛

Peter Wu:早期的 空軍官校與幼校 和 陸軍官校與預備班 的「年級」識別

Peter Wu:早期海軍官校與預備班 年級的識別是「槓槓」還是「勾勾」呢?

Peter Wu/民國五十三年雙十節國慶:右起政工幹校須蓓蕾 國防醫學院戴惠蘭 女青年大隊趙國琴

Peter Wu:民國四十七年九月 陸軍官校成立一個「預備學生連」

Peter Wu:民國四十九年初 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十九期」校旗隊 拍攝於學校大門口

Peter Wu:民國43年5月20日 台灣省各界 「一元獻機運動」

Peter Wu:這張珍貴照片 有肩帶的「軍官式艾森豪夾克」外 還有陸軍第「四零零乘車運輸營」營旗

Peter Wu:一等士官長的帽沿也有「長花」? 不過是銀色的「梅花」

Peter Wu:為何會在民國四十九年六月十八日 陸軍四座「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全部進入「零秒」戰備

Peter Wu:民國五十五年三月 飛彈群義務役戰士 都是三年役期

Peter Wu:1198.5km記反共抗俄台糖鐵路宣傳列車軌跡

Peter Wu 于昇華:民國五十三年國慶閱兵典禮 扛著「三五火箭筒」 一起跟隨部隊踢正步的士兵

Peter Wu:民國43年 老蔣總統親自下公文指示 限一個月內查報考取陸軍官校學生 高達有「兩百二十二人」未報到之原因

Peter Wu:陸軍官校學生歷年來 參加國慶閱兵典禮紀錄!

Peter Wu:民國七十年代的國慶日 三軍四校與中正預校,就會動員組成「閱兵營」去踢正步參加「閱兵」 要是當年沒有「閱兵」而是國慶遊行 一樣去踢正步參加國慶「遊行」
 

Peter Wu: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底飛彈部隊進駐「大同國中」 當時一位真的很帥的長官名牌上有「翔宙」兩字 沒想到十幾年後 升任了「少將指揮官」我居然成為他的部屬!

Peter Wu:民國五十九年 一對唸「空幼」與「陸幼」的軍校兄弟合影

Peter Wu:每位海軍官校學生 衣櫃裡面掛滿不同樣式的服裝 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佩掛什麼「標誌」 這可真的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

Peter Wu:民國六十六年開始 一直到民國七十七年為止 這十二年裡的國慶日 三軍四校學生都有派人參加國慶閱兵或是遊行

Peter Wu:民國五十四年 海軍官校正式成立三年制預備學生班 由國防部核定的「預備班年級標誌圖」臂章

Peter Wu:古寧頭戰役75周年紀念

Peter Wu:早期空軍「三個字領章」的照片

Peter Wu:民國四十年代 六架PT-17教練機 正準備從「虎尾機場」起飛

Peter Wu:德國在台灣針對國軍訓練與指導的「明德專案」這本書 作者是陸官35期王玉麒

Peter Wu:清末「俞明震」所著的「臺灣八日記」

Peter Wu:民國五十三年文化列車 以五十二天的時間 在沿鐵路線四十六個車站停留展出

Peter Wu: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三軍英雄政士抵達台北車站

Peter Wu:第一代的中正預校典禮服 當初上呈的甲案與乙案

Peter Wu:民國53年12月11日 三軍官校與空軍飛行學校 舉行聯合畢業典禮!

Peter Wu:民國56年元月19日 參謀本部核定從陸官「36期」開始 每一期畢業生分配海軍(陸戰隊)「15員」 空軍(防砲警衛)「6員」

Peter Wu:民國40年代的國慶閱兵大典

Peter Wu:美軍「屠牛士飛彈」部隊於民國47年元月即開始佈署於台南;美軍「勝利女神力士飛彈」是民國47年10月才開始佈署於北部

Peter Wu:順利出版「神箭65周年紀念專輯」

Peter Wu:1958至1969年 佈署在台灣的美軍勝利女神力士飛彈「第298防空部隊」

Peter Wu:很多人都誤以為「黃埔陸軍官校」 是先總統蔣介石先生所創立 其實真正創辦者是「國父孫中山先生」

Peter Wu:穿軍服的陸官學妹 就是很有精神!

Peter Wu:民國五十年代 一份海軍艦艇命名資料 裡面很詳細的說明 各種艦艇的命名原則

Peter Wu:「陸軍神箭部隊」為人不知的歷史 被解密後在「六十五周年隊慶史」 才得以故事方式 「重現」於現在「世人」的面前

Peter Wu:為何從陸官「42期」開始一系列的大改變 開始修正原來比照西點軍校的「學科」為重的作法?

Peter Wu:陸官38期四年級臂章 掛在右臂不到一個月 就奉命改掛到左臂

Peter Wu:民國45年7月29日陸軍供應司令部 正式發文給陸軍官校 針對四年制官校的制服提出樣式

Peter Wu:分享帥氣的同學 郭力升將軍個人 對於即將來台灣的M1A2AT戰車的見解分享

Peter Wu:陸軍「防空飛彈605群」前後三代 「團體臂章」的合影照片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生」畢業學生 分發到憲兵部隊 是從陸官31期開始 最初也只有4人

Peter Wu:民國55年4月1日「民聲日報」第二版 報導了當年「神箭六號演習」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