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軍事教育體系

 二、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沿革及歷史

(一)國防大學

國防大學校史區分為「陸軍大學」、「聯參及軍種指
 參大學」、「三軍大學」及「國防大學」等4 個教育時期, 分述如后:

1、「陸軍大學」時期:起源自清朝於前 6 年在河北保定 所創的「陸軍軍官學堂」。前 1 年 7 月更名為「陸軍 預備大學堂」。元年 10 月,遷至北平,定名為「陸軍 大學」,後因戰亂多次遷校,38 年5 月「陸軍大學」 師生奉命遷台,40 年陸大 23 期於新竹畢業後,陸軍 大學時期結束。

2、「聯參及軍種指參大學」時期:41 年5月由新竹遷至台 北大直,更名為「國防大學」。同年 11 月再次更名為 「國防大學校」 。48 年9月更名為「三軍聯合參謀大學」 。 57 年9月「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正規班與陸、海、空三軍參謀大學之研究班合併,改稱「三軍聯合大學」。

3、「三軍大學」時期:58 年 12 月「三軍聯合大學」奉 命改制為「戰爭學院」,並與陸、海、空三軍參謀學 院合併為「三軍大學」。

4、「國防大學」時期:89 年5 月配合國軍組織變革,將 原「戰爭學院」及陸、海、空軍指揮參謀學院更名為 「戰略學部」、「陸軍學部」、「海軍學部」、「空軍學部」後歸隸「軍事學院」,並與「國防醫學院」、 「中正理工學院」及「國防管理學院」合併成「國防 大學」。95 年9 月調整國防大學組織結構,將「國防 醫學院」改隸國防部,「政治作戰學校」更名為「政 治作戰學院」隸屬國防大學;「軍事學院」解編,各 「學部」回復原名為「戰爭學院」及陸、海、空軍指 揮參謀學院;「中正理工學院」及「國防管理學院」 定名為「理工學院」及「管理學院」。並於 96 年8 月 搬遷至桃園縣八德市新建之「率真校區」。 

(二)陸軍軍官學校

國父 孫中山先生於 13 年於黃埔創辦軍官學校,特 任 蔣公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負責培養革命骨幹,建立 革命軍,以「親愛精誠」為校訓。為因應各時期的國家環境,陸軍軍官學校校址曾三次遷徙,17 年,北伐成功, 遷至南京;26 年抗日戰爭,遷至成都;政府播遷來台後 於39 年在鳳山復校。

1、復校初期:(39 年-42 年):原有第四軍官訓練班設 施及人員改編為學員總隊,另成立第 24 期學生總隊, 訓期概約 2 年。

2、新制教育:

(1)第一階段:(43 年-49 年)學生自 27 期起,修業 期間改 4 年,以哲學、科學、兵學為內涵,以往教育係以軍事學科為主,普通學科為輔;改制後,普 通學科佔總時間 55%以上。

(2)第二階段:自 50 年(34 期)起至 63 年(46 期) 間,對軍事教育建立「軍事訓練第一」之觀念,並 實施軍事學、術科總測驗,「夏季訓練」更稱為「軍 事專精訓練」,將陸軍軍官學校教育由「培養以槍 桿為主體」的軍事學府,修正走向學院之路線,恢 復黃埔革命傳統精神之目標。

(3)第三階段:(64 年-87 年) 自64 年47 期起修業期限延長為 4 年3 個月, 第1 至第 7 學期全部修習普通學科,第 8 學期實施 戰鬥教練及兵器訓練。66 年起自 48 期開始增設文 組專長班,畢業後授予文學士。67 年專科班第一期入學,修業年限 2 年6 個月。80 年改為 4 學年 8 學期(軍事教育利用暑期實施),使學校教育符合
大學法之規範,同時實施共同必修課程,適度增加專長課程,由「通識教育」邁向「通中有專」,以 符建軍之實際需要。83 年(67 期)招收女生;87 年招收第一期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學生(ROTC) 迄97 年停招,99 學年度起恢復招生。

(4)第四階段:(88 年迄今) 為達大學法設系要求標準,提昇學生專業學 能,於88年元月設立電機等8個學系,畢業後授予專 業學士學位,並於89年11月成立資訊與管理科學二 個輔系供學生選讀,畢業後可加授輔系學位認證。 89年9月後將原先正期生4年3個月、專科生 2 年 6 個月,重新規劃分別修訂為四學年及二學年之「新學年制」,為考量軍事訓練教學成效,將原 暑訓 8 週、寒訓 2 週合併,統一於夏季期間施訓。 正期生原軍事訓練 41 週(含入伍 8 週),新學年制 為 32 週。94 年奉國防部「國軍招募班隊簡併」規 劃,暫停招訓「專科班」、「士官二專班」及「大 學儲備軍官團」。98 年學年度起,陸軍軍官學校開放招收自費生。

(三)海軍軍官學校

海軍教育起源於清同治年間,先有船政機構的設 立,繼而於馬尾成立前後學堂,至抗戰勝利後,本黃埔建軍之革命精神,統一教育體制理念,上海成立新制海軍軍官學校,並參照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學制辦理校務。 可區分為下列 5 階段

1、清末階段:始於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六年)沈葆楨於福州設立船政學堂為前身,之後在天津、廣州、南京 及煙台也陸續成立海軍學堂,以培育航海與輪機人才。

2、民初階段:多係清末各學堂演變而來,分別為福州、 廣東(黃埔)、南京(雷電、魚雷槍砲)、煙台、葫 蘆島(青島)海軍學校及江陰電雷學校,以持續海軍 人才之培育。

3、抗戰階段:26 年「七七」事變後,馬尾海校於抗戰期間,先後遷湖南湘潭、貴州桐梓、重慶山洞等地,勝 利復員後,始遷上海,併入高昌廟新成立海軍軍官學 校,展開新海軍教育。

4、新海軍階段:遷台後,海軍軍官學校學制自 43 年起, 正期班畢業生由教育部頒授理學士學位,56 年起奉國 防部開始招收專修學生班,61 年起將專修學生班改制 為專科學生班,79 年7 月1 日海軍科學部與一般科學 部合併為大學部,統一教學政策與基調,83 年7 月為 落實士官精進制度,奉令招收士官二專班。85 年8 月 1 日大學部與社會科學部合併為一般學科部,下轄文 史、政治、外文、數理、電機、企管、船舶機械及海 洋科技等八個學系;另成立軍事學科部,下轄戰術、 輪機及體育等三個組;89 年7 月1 日一般學科部由原 八個學系改制由海洋科學、船舶機械、電機工程、應用科學及資訊管理等五個學系,學生分系修習學業。

5、目前正期班招收高中及中正預校畢業生,入學後選讀 海洋科學、船舶機械、電機工程、應用科學、資訊管 理等 5大學系,學程 4 年,修習 143 學分。

6、士官二專班部分:該校 83 年成立士官二專班,招收在 營士官、社會青年及中正預校畢業生,就讀航海、輪機、通信電子及企業管理等 4 科別,學程 2年,修習81 學分。

(四)空軍軍官學校  

17 年中央陸軍官校成立航空隊,設址南京。次年改 為航空班,遴選中央軍校畢業生 70 人,編成甲、乙兩 班,釐定教育計畫與課程,並以三個月為一學期,全學程為六學期,畢業後接受飛行訓練,是為今日空軍官校 教育體制之雛形。21 年 9 月 1 日,更名為「中央航空學 校」,設址筧橋,並於學校教育條例第一章總則中明白揭 示「培養航空人才,俾學員得受航空必要之學術,以期為黨國效用」為學校教育目的,故廣招全國青年,增加普通 高中畢業生考選飛行生 30 名,擴編行政人員,健全行政系統。建校發展時期,抗戰爆發,學校亦隨戰事經歷了4 次變遷;分別在 26 年遷至雲南昆明,34 年遷至印度臘 河,勝利後次年於筧橋復校。此期間,師生忍辱負重,一面與敵作戰,一面積極擴充,先後培植大量飛行人員投入戰場作戰,更在筧橋上空擊落敵機 6 架,締造了「八 一四」空戰大捷的光榮史實。

37年12月遷抵岡山現址,49年仿傚美國空軍官校制度,採四年通才教育,不分系,不飛行,將現有的飛行 訓練與後勤支援業務劃出,另成立飛行學校,使教育與 飛訓任務分明,便於美方支援。學生於完成四年制大學 教育後再進入飛行訓練。51 年 6 月 1 日在岡山成立空軍 飛行學校。76 年,為配合空軍戰鬥機兵力發展及擴充飛 行人員訓練能量政策,著手規劃教育體制、組織編制等革新方案,重點置於學制及課程方面。更於 89 年,將原不分系之通才教育,精進為航太、航機、航電及航管四 系之「通、專並重」教育,達到培育空軍所需各類專長之 軍官目的。

(五)國防醫學院

1、國防醫學院之前身為「北洋軍醫學堂」,創立於民前10 年(清光緒 28 年,西元 1902 年),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軍醫學府。民國成立後,更名為「陸軍軍醫學 校」。歷經時局變革,一再播遷,幾番更名。抗戰勝利,奉令復員遷上海江灣。

2、36 年6 月1 日,軍醫學校與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合併 改組成立「國防醫學院」,採行醫學中心制。38 年隨 政府遷台進駐台北水源地。72年三軍總醫院編併成為 國防醫學院直屬教學醫院,使國防醫學院教育組織型 態更趨完備。惟以水源地營區狹隘,已無發展餘地, 國防部核定於內湖興建「國防醫學中心」,整建工程 於79 年開工,88 年完工。國防醫學院於 10 月開始搬遷,隨即在新院區恢復作業上課,教學醫院三軍總醫 院則於89年8月遷移,展開醫療作業,兩院相連,完成醫學中心體系。

3、89年5月,國防醫學院奉令改隸於「國防大學」;旋於 95年1月1日奉令復編為獨立學院。97年3月1日起國防 醫學院奉國防部核定「委任國防部軍醫局辦理」。 (六)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40 年 7 月 1 日由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創辦,於北投 大屯山麓將廢棄馬場修建成為「政工幹校」,並將校園命 名為「復興崗」,41 年 1 月 6 日正式開學,59 年 10 月 31 日改名為「政治作戰學校」。95 年 9 月 1 日配合「國 軍精進案」北部軍事院校調併,併入國防大學更名為「政 治作戰學院」迄今。

(七)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前身乃「陸軍理工學院」、「海軍工程學院」及「聯 勤測量學校」,三者皆素負盛名,各具特色。55 年10 月 國防部為精簡國軍軍事院校,將「陸軍理工學院」改隸國防部更名為「中正理工學院」,並相繼與「海軍工程學院」 及「聯勤測量學校」合校,成為三軍合一的國防理工科技 學府。57年12月遷入桃園大溪鎮員樹林現址;並增設學 系,設立研究所,開辦專科部,延攬師資,充實設備, 蔚成國軍唯一之理工學府。89 年 5 月,配合國軍組織變革,與「三軍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及「國防醫學院」 等院校整併成立「國防大學」,學院更名「國防大學中正 理工學院」。

(八)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該校前身為元年 3 月 20 日成立之「軍需學校」,後 於 36 年 9 月 1 日改分為「經理學校」及「財務學校」兩 校,40 年 4 月 1 日合併為「軍需訓練學校」,43 年更名 為「財務經理學校」,58 年2 月10 日再更名為「陸軍財務學校」,並於 71 年12 月1 日與前身為「行政學校」之 「國防管理學校」合併為「國防管理學院」,更於 78 年 7 月1 日將原「政戰學校法律系所」納入,84 年7 月1 日 納入國防管理班,89 年 5 月併入國防大學,更名為「國 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95 年 11 月配合軍事院校整併案,再次更名為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九)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前身為空軍機械學校、空軍通信 電子學校,85 年為配合國軍兵力整建政策及人員之精簡 與整合,機、通兩校在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後,以及籌建 空軍第二代戰機航電系統之整合訓練,奉國防部核定於 85 年 8 月 1 日併編成立「空軍航空技術學校」。90 年為 因應國防科技之發展及國家技職教育之變革,經教育部評鑑,改制為技術學院,並於 91 年 8 月 1 日改制為「空 軍航空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部」。 

(十)陸軍專科學校

該校前身為陸軍第1士官學校,46年2月1日創立, 初期招訓部隊在營士官兵,54 年改制為「常備士官班」, 招考國中畢業生,施以兩年比敘高中教育及半年士官基 礎訓練。68 開辦「領導士官班」,甄選部隊服義務役, 具高中(職)學歷之常備兵,施以 6 個月之軍事專長訓練,俾開拓士官來源。75 年納編金門第 2 士官學校,改 名為「陸軍士官學校」 ,83 年度起改制為 3 年常態高中教育,併開辦士官長正規班,培訓營連級領導士官長;87 年7月1日奉令轉型為綜合高中,並於89年10月1日更 名為國立陸軍高級中學。近年為落實「暢通技職教育進修 管道」及「提昇士官學資」之政策,於 94 年 8 月 1 日升 格更名為「陸軍專科學校」。 94 年轉型後,校務規劃 95 至 96 年以提昇師資素質 為重點,期間攻讀碩、博士老師計 80 員。97 年8月高中 部裁撤,除 4 位老師轉聘中正預校外,原高中部 44 員老 師均已順利轉任專科部,正式邁入專科學校里程。

(十一)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

該校於 64 年為因應建軍需要,合併陸軍預備學 校、海軍軍官學校預備班、空軍幼年學校並增訓政戰 預備生而成立。自 80 年起增設國中部,實施六年一貫 之五育均衡教育,藉以做好紮根工作,惟配合國軍精 進案之推動,於 92 年 2 月 25 日奉國防部核定本校自 93 年起停招國中部學生。

(十二)陸軍步兵學校

該校於21年2月12日在南京湯山成立。建校後, 因抗戰軍興,先後移駐湖南湘潭、廣西全州及貴州遵義等地;勝利後,隨中央政府遷都再重返南京。39 年6 月經海南島播遷來台,旋於 41 年1 月16 日在鳳山復 校。58 年配合「嘉禾案」整編,與步訓部合併改制為 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暨步兵學校,隸屬陸軍訓練作戰 發展司令部。68 年實施「崑崙案」改隸陸軍總部。85 年負責裝甲步兵幹部教育與裝步部隊訓測任務。90 年 該部奉核定負責反裝甲部隊訓練。96 年陸軍部隊訓練 南區聯合測考中心編配該部,訓、測標準已達一致, 步兵兵科教育訓練體制漸趨完備。

(十三)陸軍裝甲兵學校

該校前身係 25 年 3 月 1 日於南京丁家橋成立之交 輜學校,由蔣委員長兼任校長,直隸訓練總監部。對日抗戰展開之後,軍委會為遂行戰略持久之大計,令 交輜學校及裝甲兵團由南京分別移駐湖南長沙金井及 湘潭。27 年 7 月交輜學校更名為機械化學校,並負責 200師之督訓。36年5月1日機械化學校奉命更名為裝 甲兵學校,軍事當局因感美援僅限於軍事學校,為獲 得美援,裝甲兵教導總隊及所轄單位編歸裝甲兵學校。 38年裝甲兵司令部統轄裝校及部隊於5月由上海繞遷至 台灣,39年3月1日,裝甲兵司令部改編為裝甲兵旅, 統轄裝校及原戰 1、2、3 團與裝砲團改編為裝甲兵第 1、2、3、4等四個聯兵總隊。43年4月經美援顧問團建議,裝甲兵全面改編為裝甲 1、2 兩師、3 個獨立營、2 個獨立連。裝校遷駐清泉崗基地,改隸陸軍總部。

(十四)憲兵學校

該校前身為 22 年 5 月創立於南京江寧府之憲兵訓 練所,25 年 3 月 1 日正式更名為憲兵學校。對日抗戰 爆發後,先後遷校湖南常德、芷江、四川重慶等地,勝利後復遷校南京江寧府。政府遷台後,39年1月於台北縣三重成立憲兵幹部訓練班,後於 42 年 7 月 1 日復 校。59 年因校地擴建不易,遷校至五股現址。93 年 11 月 2 日配合國防組織再造政策,簡併憲兵訓練中心,現分駐五股(堅貞)、龜山(慧敏)兩校區,建校迄今 74 年。

(十五)海軍技術學校

37年3月1日海軍為訓練艦艇士兵,在左營成立「海 軍軍士學校」, 38年7月16日更名為「海軍士兵學校」, 44 年8 月1 日配合政府實施士官制度,改制為「海軍士 官學校」,60 年4月1日為貫徹訓用合一目的,將原「海軍士官學校」、「海軍專科學校」及艦訓部岸訓中心等 各教訓單位裁併,依教訓種類與特性,成立「航海」、 「輪機」、「兵器」及「通信電子」等四兵科學校。85 年8月1日配合國軍「精實案」,將「航海」、「輪機」、 「兵器」、「通信電子」四校合併成立「海軍技術學校」, 隸屬於海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

(十六)聯合後勤學校

該校前身為 6 年成立之「陸軍部漢陽兵工專門學 校」,21 年奉令廠校分立。26 年七七蘆溝橋事變起,為 適應長期抗戰決策,學校自南京遷至湖南株州、四川重 慶及上海吳淞,其間,各兵工廠為供應國軍作戰需要, 積極展開生產,學校亦配合抗戰期間軍械、修配、保 養、補給需要,培訓技術人才,遂有「國軍有形戰力製 造者搖籃」之譽。另合併化學兵幹部訓練班、裝甲兵學 校戰車工程研究班及與「陸軍機械化學校戰車工程學 院」併校,大學部改名「兵工工程學院」,增設造兵、 應化、戰車工程系,另設兵工勤務、化學兵軍官訓練 班,以訓練兵工技術勤務軍官與化學兵軍官。 38 年遷台後,該校於花蓮復校,41 年搬遷至台北新生南路,51年校院分制,兵工工程學院擴編成立「陸 軍理工學院」,以原校舍為該院院址,該校則遷至信義 路原兵工勤務班,57 年6 月26 日正式遷駐現駐地平鎮山仔頂。83 年 1 月 1 日配合「精實後勤體制案」與運輸兵學校併編,成立「陸軍後勤學校」;復於 85 年 8 月 1 日與衛生勤務學校合併,採一校兩分部編組型態 運作,職司全軍後勤教育任務,訓練範圍負責培訓補 給、油料、保修、運輸、衛勤、彈藥、人事及主財等9 大職類勤務人員。94 年移編聯勤司令部,更名為「聯合後勤學校」。 

三、各基礎院校校(院)長學歷及任期 

軍事教育體系  

 軍事教育體系  
軍事教育體系  
四、師資現況: (一)教師部分:

1、國防大學
基礎學院師資:基礎學院教育師資計有教授41 員、副教授103員、助理教授59員及講師37員,合計 240員,其中具博士學位計有175員。其中軍事學院師 資:軍事學院教育師資計有戰略班學資50員、指參班 學資113員、正規班學資39員,合計202員,其中具 碩、博士學資人員計有124員。學員生現況:國防大 學各教育班隊學員生現況計戰略班學員224員、指參 班學員595員、正規班學員102員、碩、博士班研究生 1,109員及大學部學生1,761員,合計3,801員。

2、陸軍官校 教師編制132員、現員107員,教師現員佔編制 81%,助理教授(含)以上師資計89員,佔教師現員83% 

軍事教育體系  
3、海軍官校:
專任教師編制46員,現員40員(教授6員、副教 授16員、助理教授11 員,講師7員),其中具助理教 授(含)以上資格者計 33 員,達 82.5%;另具博、碩士 學歷者,分為 28 員、12 員。該校目前文職教師比例 14:26 佔57%,新進師資現以軍職具博士學位為主。

4、空軍官校:
專任教師編制 56 員、現員 46 員,編現比 80.4% (系所師資為 96%);助理教授以上師資比例達 66.7 %。不足師資聘任兼任師資實施授課,系所專業教師 計 11 員,通識教學師資計 20 員。不足之通識師資, 已配合國防部放寬軍文職教師比之政策,於 99 年 8 月1 日完成聘任教師 3 員。 素質分析部分,該校現有教師具博士學位師資者 計 28 員,佔師資人數 62%,碩士學位計 17 員,佔師 資人數 38%。學校為提升師資素質,加強教學效能, 已訂定教師師資五年培訓規劃,自 98 年起至 102 年 度,編列教師全時進修員額計 15 員,並鼓勵教師持 續升等。另該校為鼓勵教師持續進修研究,擬訂教師 研究獎勵規定,由校長運用年度部隊特別補助費提列獎金,以積點核算方式擇優核發獎金,鼓勵教師持續 進修提升學術水準。

5、國防醫學院:
該院教師編制 234 員(99 年 11 月),現員 198 員。教授 47 員(19%)、副教授 58 員(23%)、助 理教授 73 員(29%)、講師 20 員(8%),具博士學 位 140 員、碩士學位 23 員、醫學士及學士共 35 員。 兼任師資共 384 位(其中 253 員為臨床兼任教師)。為減輕教師超授課時數負荷,提昇教學品質及師資素 質,自98年迄今已奉國防部核准聘任文職教師6員, 並從 99 年大學部畢業生擇優留院擔任助教(3 員), 以充實基礎教學師資。目前該學院軍職教師 147 員 (74%),文職教師 51 員(26%)。

軍事教育體系  
(二)教官部分 國防大學及各司令部 98 年 1 月 1 日至 99 年 10 月 1 日軍事教官交流任職人數情形如下: 

軍事教育體系  

軍事教育體系  
(三)各校教師爭取國科會等相關研究案之情形 

軍事教育體系  
軍事教育體系  
軍事教育體系  

本文出處:
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E5%87%BA%E7%89%88%E5%93%81/100/100000017%E5%9C%8B%E8%BB%8D%E8%BB%8D%E4%BA%8B%E6%95%99%E8%82%B2%E9%AB%94%E7%B3%BB%E4%B9%8B%E6%AA%A2%E8%A8%8E%E8%88%87%E7%B8%BE%E6%95%88%E8%A9%95%E4%BC%B0%E5%B0%88%E6%A1%88%E8%AA%BF%E6%9F%A5%E7%A0%94%E7%A9%B6%E5%A0%B1%E5%91%8A.pdf

延伸閱讀: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1/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2/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3/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4/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5/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6/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7/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8/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9/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10/11) 
國軍軍事教育體系之檢討與績效評估專案調查研究報告(11/11)

如何落實「國軍軍事教育改革」公聽會紀錄 (上)
如何落實「國軍軍事教育改革」公聽會紀錄 (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