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基礎止血
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2016年12月31日
一份2013的文獻,作者力主旁觀民眾應為爆炸或槍傷患者提供協助
再來,許多人也許以為等待緊急救護人員抵達現場即可,但緊急醫療人員進行救護的首要條件,是要確認現場安全,所以如果威脅還在(或未確定安全),緊急醫療人員是不能進來的;而第一波警力的主要目標則在於消滅威脅,因此他們也不會急救傷者(遑論台灣絕大多數的警力並不具備TEMS的訓練,觀念和器材);即使EMT能像在台北市那樣,將到院前救護時間縮短到平均為17.66分鐘,但對大量失血或缺氧者來說,這樣的時間還是緩不濟急的,更何況如果再加上現場圍觀的民眾,採訪的媒體,趕來的親屬與反應的員警等,也一定會讓後送時間變得更長(分別參考2002年陳映達先生之<高級到院前救護制度之評估研究>,2007年蔡行瀚先生之<非創傷成人病患到院時死亡之預後分析研究>以及2011年黃國典,林志豪兩位先生之<台南市2011年度到院前緊急救護案件分析>),所以在場者勢必要對那些會在短期內致命的傷害做些處理
NAEMT的教材,同樣建議旁觀者必須成為第一波反應人員,而不能單單依賴緊急救護人員前來
凝血過程的示意圖,左邊為正常凝血,右邊則是有凝血問題者的相對情況
首先,得用最簡短的方式來講一下,人體的控制失血機制,因為這其實是一切控制失血作法的根本,也就是說,你要先了解這些機制,然後才能幫助這些機制有效發揮,而不是扯後腿甚至幫倒忙-假設某位沒有先天凝血問題的人受傷失血,那在開始流血後,他的血管會開始收縮,接著血小板會開始堵住變小的傷口,最後那些纖維蛋白就會形成血塊,把那個出血的點給封住;但如果他有先天凝血問題,或是受傷的可能是較大的血管,那凝血過程就會比較慢,相對失血量以及引發其他問題的可能就提高,而這也就是可能需要旁觀者介入協助的時候
戴上手套後直接施壓,這是最基本的失血控制法
(當然要幫人止血前,最好先保護自己,如果沒有橡膠手套,也可用塑膠袋或其他方式,讓你不要直接接觸到傷者的血液);另外,在比較危急的場合,請忽略那些用OK绷就能處理的傷勢,因為那是不致命,大可以在情況安全之後處理的,至於稍微嚴重的出血,你就可能要先暴露出傷口(例如把衣服掀開等),再用手或其他器材(如紗布),蓋在傷口上,甚至施加一點壓力,把血管按住(據2014年NAEMT控制失血的教材,你至少要不間斷地施壓十分鐘),讓血液有機會凝固;假設血滲透到第一片紗布外,請直接蓋上第二甚至第三片紗布,不要揭開第一片去做替換的動作,因為你可能連帶扯破了好不容易快要完成的凝固(同樣地,也請不要時常揭開紗布看血止住了沒,因為那也是會破壞凝固的)
第二段裡提到兩個研究,證明不必執著於非要用NS清洗傷口不可
當然,我記得EMT課程裡提過清潔傷口的問題(用生理食鹽水沖洗);但在危急環境下,首先你很難去找生理食鹽水(除非你有準備急救包,或知道誰有戴隱形眼鏡等);再來,沖洗當中流動的水會帶走一些凝血因子;最後,在2002與2007年各有一份研究顯示,即使你用自來水,在感染速率與日後癒合的效果上,和生理食鹽水是沒有差別的(當然,那種使用非自來水水源或管線老舊有問題的情況例外),所以這個部分,我會暫且擱置不議
止血點施壓位置圖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兩種原先常用的止血法:也就是舉升肢體和止血點止血兩種:首先,它們都已經從比較新的相關教材上被移除了(例如2014年的NAEMT控制失血教材與第八版的PHTLS),當然是因為它們在實用性與後續研究當中被發現不是那樣有效-以舉升肢體高過心臟為例,雖然在學理上它可以減少靜脈壓力和減少肢體內的血液量,但如果在危險當中要你保持肢體舉高,其實是不太安全或實際的(若你在安全處躲避危險,就另當別論了);而止血點止血法除了被AHA/ARC認為無效之外,在臨床上的成功案例也少(除非有人幫助你),所以這兩點的適用性必須加以說明
止血點止血法的難處在於,你必須一面對出血位置做直接施壓,一面對止血點施壓
除了前面提到的紗布外,彈性繃帶甚至止血帶也是有效的器材:前者只要能在每圈纏繞之際刻意地拉緊些,就能發揮不錯的止血效果;而止血帶的使用前提是,在適當的部分(例如肢體)噴濺出鮮紅的血液時,就該當機立斷地使用它:一方面是因為大量失血的危險遠高於失去肢體;而且在台灣地區普遍到院時間不長的情況下,正確使用止血帶的後遺症大概限於2%的神經受損(這是美軍在伊拉克戰地支援醫院CSH的統計數字),因此不該把它視為傳統教學當中的最後手段
一份關於腔室症候群的論文,提到使用止血帶有可能引發這個問題
當然,止血帶需要經過一些教育訓練,才知道該使用的時機,位置,衍生問題(例如疼痛)以及破除一些迷思(例如每多少時間要鬆開,事實上這只會造成凝血因子消耗以及更嚴重的失血),甚至何時該換掉止血帶,又該如何換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項目;但我在這裡主要想提一個嚴重的錯誤,也就是如果止血帶綁得不夠緊,只控制住靜脈而非動脈的血液流動,或使用兩條止血帶時,卻在中間留下相當的空間後,只要時間一長,就有可能造成所謂腔室症候群(簡單講就是封閉組織內的壓力,大於血液灌流的壓力),嚴重者會造成組織壞死,功能受損,腎衰竭甚至死亡,因此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另一篇論文,直接討論兩起因為使用止血帶造成腔室症候群的案例
延伸閱讀:
Casey Chao:關於RATS止血帶的幾件事
從美軍發放全新第七代止血帶,談國軍刺刀繩當止血帶之迷思
Casey Chao:急救裝備
Casey Chao:五個關於止血帶的迷思與警用急救包
Casey Chao:十個出血控制的迷思與骨盆中槍後的效應和該怎樣急救
Casey Chao:行軍保護雙腳與如何處理水泡和野外維生
Casey Chao:近幾年的陸官畢業生戰場急救觀念
居然是「戰鬥中還想救人?!你那是婦人之仁,不可取!」
Casey Chao:十個在濫射事件中存活的步驟
Casey Chao:掙扎,Train Like You Bleed,
恐攻中存活的方法,戰場上得來的教訓
Casey Chao:從戰鬥人員掩護甲車之錯覺照片,
談備役軍官「許誠宜中校」砸13萬送國軍急救包
新加坡軍隊:戰場急救訓練現況
Casey Chao:2016漢光,
敵我交火時,搶救傷患之醫務兵,比戰鬥人員還多?!
「預官」轉服志願役的研究與建議:
美軍與國軍「單兵急救包」差異
美軍華裔退役士官Allen Lin:模擬實戰狀況下的戰場急救訓練
軍警醫學急救新知:美國大兵受傷同伴卻不急救只對他「打針」
Casey Chao:美軍禁帶阿斯匹靈進入戰區的原因
Casey Chao:恐攻中緊急醫療之能力加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