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昇華 臉書
于昇華
預備班11期,陸官校42期,步兵雜學科。足跡踏遍本外島大部分地區,三個月兩次500公里,摸熟北部山區,主管師對抗兩次,所有中南部的大溪全下去穿插砂石車進出道,方便用兵。70年金馬自衛隊回台閱兵少校總教官【前後,都是上校級擔任】。編寫解嚴後海岸巡防班哨手冊,成全國範本。上過外傘頂洲。中壢事件時,中壢師戰情官、第一次抗議時,台北衛戊師中興橋守備營長。澎湖漢光一號演習,正規登陸及空降地武德守備指揮官。30年前的馬祖,澎湖,台灣地形瞭若指掌。有在駐地留下工程奇事。北竿的軍魂發電廠進出道、中壢雙連坡重慶八號大炮掩體、金門二士校改建戰鬥營洗滌工程、澎湖山水高地參觀台。
寫作經史:幾乎,寫作的作品,總是以多面向,大視野的俯視開場,又用同時報導方式呈現,使讀者既錯身在兩個甚至多種動機迥異,撲朔迷離的事件裏,又浸淫於詭譎懸疑,緊張刺激的小說情節中,背景更是都以發生在台灣和所有外島的軍旅,以及當今和歷史的真人真事貫穿,讓讀者有著似曾相識的臨場感以及不可思議的真實感!烴爆的連串事件導火線,直接引燃了故事的烈焰。每個故事高潮迭起的熱力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讀者再也「無法享受」看結尾就知事件的快閃感!如果讀者照著書上所述,上網查看,更會驚訝很多資料的正確性。恍惚間不禁要問,真有這回事嗎?!從無意中因為(疑青峰命案【抱歉不能直書】)奇異,又正逢農曆年,於是趁機振筆疾書,寫下了【誰殺了上校】一書。蒙書華書局約稿,三個月完成了四十萬字的【戰計畫~~攻略澎湖】一書,開創了台灣軍事預言書的先河。在香港和北美多種文字出版,也隱隱然成了研究台灣戰爭的軍事工具書。之後戲作【軍中求生手冊】更獲年青朋友喜愛,當成軍中摸魚的教科書。事隔十年,同時出印了【殺戮戰場台北101(誰殺了上校第二集)】,【野戰之狼成吉思汗】,【活棺人(穿越小說)】,再印【台灣阿甘(書局要的名字)】,【奔襲台灣救國軍】編成【玄機圖】(誰殺了上校第三集,310000字)未付印。承網路 曾彥霖 朋友幫忙,在臉書開了[于昇華軍史讀書會~奔襲台灣救國軍],變成寫作貼文之處。常敍軍旅心得和軍事未來發展淺見。承蒙網友不棄,貼出的像樣作品都有幾千的讀者涉獵,上萬的也不在少數。
昨天鋤地待梅雨,晚間看書又發現奇人,用地理解釋戰史。
左史右圖的實踐家,我用軍人學圖的成長史為之証。
嗯,沒啥故事性,純軍事學。
★ ★ ★ ★
昨天,世界在進行幾件大事。一語帶之~~嫦娥不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新!
比起習近平的中亞之會,俄國將海參崴給中國借道,G7烽會在日本,都像螢火對皓月!
大陸重回到1500年前的盛世,重新踏上了中亞。
地緣政治學的世界島和海軍戰略論的海權真正地對上了。
這回,是經國濟世的經營與整軍經武的國力大激蕩!翻翻這兩本書佐餐吧。
剛剛醒來,看到介紹大陸作家李不白先生的諸多書籍。
李先生厲害,完全用所學地理學,重新詮釋了中國古戰史。
真正做到了左史右圖的地步。
也就說說地圖對指揮作戰的用處,和,職業軍人是怎麼學會用地圖的。
在軍方,從初級軍,士官教育,就跟地圖結下了情緣。戰鬥兵科的連班兵都不例外,要堆土成沙盤,演練班攻防等等五大課目。
也因此,很多步兵預官都會懷念步兵學校的714,612高地,這是他們踏進軍旅的第一步。
拿著軍圖看現地。畫寫景圖算是對地形的入門課。
越往上受訓,軍官就要接受,以台灣地形完成的許多許多介紹和圖上營,旅作戰,就是高級班(正規班)中上尉,少校的磨練場。
在所有戰術作業前,一定要上基礎課程,就是~~~作戰地區分析課~~~這課程要一到兩天時間!
讓學員開始瞭解地形對軍事戰術的重要性。
事實上,當軍官下部隊,從當排長級開始,就開始自行摸索和看及自己教起伍,班,排各種作戰演習,更在排,連級職務中,踏遍了駐地和基地的所有台灣北,中,南地區,慢慢知道地形(地上物件和地形起伏,叫地貌地物。)對用兵的影響。
現在,高級班(正規班)課程,就變成了旅營戰術,各個兵科都開始在每一週或是兩週的課程中,在台灣的各個地形上,演練起攻防作戰,統稱(想定)。
不但如此,還會有現地戰術,出去個三,五天,真正瞭解地形和作戰配備的關係。
事實上,在當連長時,營長或測驗官就要你按這個做了,只是,當時只知自己排,連的事 ,看不到大局。
可別小看這種想定推演。從地圖上,你可能置身在花東地區作戰,而保証,您可能一輩子軍人也不可能去花東。
同樣地,正規班會教渡河作戰和河川防禦。
您決沒學到海島防衛,更不可能會反登陸作戰!這些都在河川作戰講義中。
好了,從高級班畢業,直到進入參謀大學,軍人在這階段都是幕僚或營級主官,絕對跟地圖脫不了關係,而演習中,最嚴謹的參謀作業,就是師級作戰,代表作是實兵對抗。
從師級到連級,所有主官和參謀都是抱著地圖在打仗!
從地圖上看敵人在那!
從地圖上看我要打那!
從地圖上看我要跑那!
從地圖上看要怎麼過!(攻擊路線,防守地域重點,什麼路能進攻退守。)
而,漢光演習嘛,只是重覆一直做的事~~~戰場經營。沒有變化才對!
為什麼漢光演習反而不活躍?
因為漢光的防衛作戰,理論上,就是部隊固定的任務!
每三個月一次一個星期的戰備任務訓練週,就是浸在各部隊任務中反覆操作。
守的就是死守,反擊就是跑既定路線!
別以為是胡謅!
史上最有名的史利芬計畫
史利芬想了十多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四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國家準備了三十年。
一戰有名的興登堡作戰指揮官,當尉官時,就在這駐軍,用心看地形,知道了「九地」。打出了坦能堡會戰,讓德國不必兩面作戰。
好了,參謀大學的課,用的地圖就非常有意思!
幾乎都是大陸地圖
從海邊的海豐陸豐,到北方的徐州,中部的漢中。連登陸作戰都用浙江福建。
沒別的原因
一個師作戰,正面至少一,二十公里,師的縱深是20到40公里。
師作戰上面都有大帽子~~軍級,那,光我軍就有正面幾十公里,縱深上百公里,台灣能擺一次,那再來的課目怎麼辦?
何況要學的可多了,渡河作戰。台灣水最多的算淡水河吧,兩邊都是城鎮,怎麼演習野渡?
所以,用大陸地圖就是最好手段,兼負,知道了反攻大陸的地形了。
然後嘛,就是戰術研究班的古戰史大作戰,像楚漢之戰。一打,兩個星期!
每天晚睡早起,都趴在地圖上找地名,看韓信。
真的做到了古月照今塵。
我們這一代,從美國打入遠東到退出遠東,進入近東中東到重返亞太。正好都在美國掀起的風頭浪尖上打滾。
野人獻曝,看圖說故事,我們何不放眼看世界,穿梭今古中?
正好浮出前面寫的台灣和世局的牽拖,就當註腳了!
★ ★ ★ ★
上文承蒙 于昇華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 ※ ※ ※ ※
內容簡介
全新的視角,全新的三國
以地理的視角重新解讀三國歷史,80張全彩地形圖,輕鬆了解山形水勢與行軍路線!
※隨書附「三國州郡分布圖」,透過地圖一目瞭然制霸三國戰略情勢
‧「赤壁之戰」的東風從哪裡來?
‧奪漢中一定能號令天下?
‧曹魏曾攻占朝鮮半島?
‧關羽只是大意而失荊州?
‧孫權為何一輩子都打不下合肥?
‧魏延想走「子午谷」真的不可行?
‧馬謖「失街亭」有多嚴重?
‧鄧艾「偷渡陰平」的風險很高?
‧「夷陵之戰」蜀軍無處可逃?
‧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為何功敗垂成?
三國是一段家喻戶曉的歷史,但我們所了解的三國,著眼點都放在英雄人物身上,以及那些耳熟能詳的戰爭故事,對於這段歷史發生的背景、客觀的地理條件卻知之甚少。三國也是個戰爭頻繁的年代,各路謀臣、武將在戰事布局時,無一不優先考慮地理因素。
本書結合地理講述三國的人和事,透過最直觀的地圖,結合地理分析,讓讀者明白這些歷史事件到底發生在哪裡,為什麼偏偏是這個地方,以及其地理要素如何對三國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不白
湖北黃岡人,知名作家。
畢業於武漢大學地圖學專業,從事地圖編輯工作十餘年,策劃、出版近百種地圖冊。從小喜歡文學,因文學而讀歷史,二十多年筆耕不輟。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局》、《活見鬼》、《歸去來兮》,以及系列小說《麒麟臺》等。
其《用地理看歷史》系列作品圖文並茂,融地理、地圖、歷史、文化於一體,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目錄
第一章 前情提要和黃巾起義
第二章 英雄也要問出身
第三章 十常侍之亂和董卓進京
第四章 諸侯伐董卓
第五章 群雄逐鹿
第六章 陶謙讓徐州
第七章 官渡之戰
第八章 平定江東
第九章 統一河北
第十章 北征烏桓
第十一章 隆中對
第十二章 赤壁之戰
第十三章 東風從哪裡來
第十四章 劉備借荊州
第十五章 馬超起兵
第十六章 劉備入川
第十七章 濡須口
第十八章 漢中之戰
第十九章 大意失荊州
第二十章 夷陵之戰
第二十一章 平定南中
第二十二章 第一次北伐
第二十三章 交州,廣州
第二十四章 石亭之戰
第二十五章 秋風五丈原
第二十六章 司馬弄權
第二十七章 姜維北伐
第二十八章 吳宮內鬥
第二十九章 鄧艾滅蜀
第三十章 三國歸晉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前情提要和黃巾起義】
先說一下大環境。
中國歷史發展到東漢末年,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原因是為了圍剿黃巾軍,而黃巾起義又與漢末的政治格局息息相關。
先秦時期,中原王朝的統治階層主要由貴族組成。秦滅六國後,貴族被徹底消滅,世襲制遭到瓦解,但國家還是需要官員管理,但官員從哪裡產生卻是個問題,戰國時期那種毛遂自薦的方式終歸不是常態,科舉制度還沒有問世之前,漢朝發明了察舉制,察就是考察,舉就是推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舉孝廉。
孝,即孝順;廉,即廉正。漢武帝創立孝廉制的初衷是讓地方推舉孝順廉正的人做官,用這種方式達到國家選拔人才的目的。但孝廉制考察的是一個人的品行,無法量化,也就無法保障公平,就像現在某些地方推行素質教育一樣,實際上是靠關係、走後門而開啟方便之門,於是孝廉制成為一些世家大族培植自家勢力的利器。當然,其中確實選拔出一些人才,比如曹操就是透過舉孝廉進入仕途。
舉孝廉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一些人為了當官拚命作秀。作秀的主要內容是孝(還沒當上官,所以談不上廉),特別是父母的葬禮,成為各大秀場,於是厚葬成風,一些人就算平日節衣縮食,也要在父母的葬禮上大秀一場,因為這時圍觀的人多,一旦傳開了,說某某很孝順,把家裡寶貝都給父母陪葬了,可能會被舉孝廉的人知道,就有可能被推薦去做官。後來的盜墓者最喜歡的就是漢墓,因為陪葬品多,這種風氣一直到曹操下令整治才有所好轉。
孝廉只能當一些基層官員,真正位高權重的人往往是外戚。他們就是皇帝的外姓親戚,如果某個妃子得寵,她的父親或兄弟就有可能做大官,而且一般都是宰相級的人物。外戚一旦把控朝政,等到下一代皇帝(通常是宰相的外甥)登基,皇帝就會被架空,比如霍光亂政;搞不好還會被篡位,比如王莽建立新朝。
有了歷史教訓,皇帝當然要想辦法自保,於是重用太監,與外戚抗衡。太監沒什麼文化,不懂管理國家,而且做為六根不全的人,通常心理比較扭曲,一旦他們掌權,就會弄得國家烏煙瘴氣。但太監是皇帝的家奴,主子在他們心裡的位置比誰都重要,而且他們通常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來說,用起來最放心,貪點錢財真的不算什麼大事。
於是我們發現,到了東漢末年,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被殺,而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太監(確切稱呼應該是宦官)把控朝廷,就不足為奇了。
外戚和宦官輪番爭鬥,各種腐敗問題層出不窮,官員們忙著結黨營私,沒有人在乎老百姓的死活,再加上漢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天下大旱,農民顆粒無收,而朝廷一點稅賦都不減,老百姓被逼得沒有活路,於是就起來造反了。
帶頭的人叫張角,河北冀州鉅鹿郡人,他和弟弟張寶、張梁創立太平道,以此組織災民,揭竿而起,頭紮黃巾,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所以稱為黃巾起義。
太平道屬於道教的一支,道教形成於戰國,以老子的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加入一些鬼神元素,最終成為一種宗教。
張角以太平道聚攏人心,糾集幾十萬民眾,對東漢的根基衝擊很大。現代的歷史課本稱為「黃巾起義」,但《三國演義》則經常看到「黃巾之亂」這個詞,這是因為所站的立場不同,課本基本上都把農民起義定義為正義,但對當時的朝廷來說,無疑是場暴亂。以前我看三國時,覺得黃巾軍都是烏合之眾,打沒幾下就全掛了。但如果把它放到歷史長河裡,會發現這次起義意義重大。
先不說黃巾起義直接導致東漢末年的亂世,單說這次農民起義,它是自秦朝陳勝和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農民起義(第二次是西漢末年的赤眉、綠林起義)。俗話說事不過三,如果陳勝、吳廣的起義具有偶然性,那麼黃巾起義直接坐實了底層人民的反抗精神。農民起義不同於軍閥造反,軍閥造反更多是為了個人權力,而農民起義是不堪壓迫後的反擊。這一點,不是每個民族都具有,相反的例子可以看看印度。
印度的地理位置可說得天獨厚,印度次大陸深入印度洋,東西兩側是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大航海時代前無疑是個天然屏障。北部是平均海拔高達七千公尺的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為平均海拔二千公尺的若開山,整個東部是少有人煙的熱帶原始森林;西北部有興都庫什山阻隔,該山脈全長一千六百公里,平均海拔五千公尺以上;西部地區則有蘇萊曼山,平均海拔約二千公尺。除了西北角有一個開伯爾山口外,是一個完全封閉的位置,這種地形有利於文明古國的孕育。而開伯爾山口最窄處只有六百公尺,在中國人眼裡完全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比防守萬里長城容易許多。
不過印度人顯然沒有這個意識,一次又一次的外族入侵正是從這個山口突破。最早是雅利安人,然後是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塞迦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大大小小的入侵達三百多次。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征服史,所有征服者都成為這裡的統治者,而原先的土著卻淪為最低的種姓,不但沒有反抗,反而認為是應該的,把外來統治者強加給他們的宗教當作信仰,認為今生受苦是為了來世修福。如果在中國,早就有人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一直到今天,印度的種姓制度依然強大,因為底層人不反抗,上層人當然不會主動放棄這種特權。
補充一點,這裡說的是地理概念上的印度,泛指整個印度次大陸,也叫南亞次大陸,並非單指印度這個國家。
正是因為中國人具有這種反抗精神,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期間,都不得不考慮民眾的感受,如果做得太超過,就有被推翻的危險。黃巾起義算是替後世的帝王敲響了警鐘──不能太作威作福,要顧慮底層民眾的感受。
黃巾起義衝擊了東漢王朝的地方組織,中央政府派兵清剿,經常顧此失彼,往往這裡剛清剿完,那裡又冒出來。於是中央採取一項政策,改刺史為州牧,讓各個地方自行派兵清剿。正是這一政策,最終導致群雄割據的局面。
刺史,原本是中央派駐地方的監察官。「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而州牧卻是一州之長,「牧」是管理的意思。改刺史為州牧,就是中央把軍政大權下放到地方,直接導致中央王權衰落,地方政權崛起。
延伸閱讀:
于昇華:從俄烏之戰引出的世態變遷 中國要怎麼面對未來的爭戰呢?
于昇華:我的軍校同學,香港華僑黃景良博士,在他返鄉之際,感念知遇之恩,特,為文以記
于昇華/忘戰必危:我們需要電腦兵棋,才能在現代戰爭中存活致勝
于昇華:這兩本書是難兄難弟,不用看!不是爛,是很爛,算讀書筆記?
于昇華:看看在烏克蘭的英美志願者怕的是什麼!為什麼對戰場產生恐懼!民國64年7月個人帶兵時遇到的同樣問題,是怎麼克服的?
于昇華:民國六十三年,於北竿白沙,有當時最先進非常耗電的星光夜視鏡;標準作為「不敢用!放到壞了吧!」交接給接防者了!!!
于昇華:在戰具上,一個全新的地面作戰戰具出現了,這種戰具只要有一般科技水準,就能製造且價格低簾!就是查打一體無人機的「群蜂作戰」
于昇華:楊庭華將軍那個時代的長官真的很踏實 參謀真的學了很多
于昇華:一直到民國七十六年我脫離基層 野戰部隊都是燒媒的 外島和台北市區就是燒媒油
于昇華:回憶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官校預備班二年級暑假,買了「麥帥回憶錄」,而今從書中的「仁川登陸作戰航行圖」看台海戰爭
于昇華/民國66年親眼所見「星光部隊」連長:「報告將軍,我們的士官不做雜務,他們管部隊!」
于昇華:這一回史話中 有關外島工程的事 都是兵兵的血淚過往 要細細思考 才會發現竅門
于昇華:有誰能完整地說明 政府到底要怎麼幹這些四個月的我們的子弟兵?
于昇華:愛國者飛彈攔截標準接戰準則 是以平均四枚飛彈攔截一枚飛毛腿飛彈 在沙烏地阿拉伯則平均發射三枚飛彈
于昇華:七,八十年代 野戰部隊軍官最怕的特種訓練~步兵排戰鬥射擊
于昇華:淺談戰史~~~從古[勿忘在莒] 看未來戰事
于昇華:民國64年4月6日到13,4日 吃過最長一次戰備口糧
于昇華:魔鬼連隊的親和向心力!同生共死的連隊弟兄 眼中的三座牌連長
于昇華:陸軍官校39期實習連長楊為平學長 親自教導 什麼叫做三個45度用刀式
于昇華:因應一年兵役 台灣要如何讓王者之師變聖戰兵卒!迎接焦土作戰 芻議
于昇華:再堅強的碉堡 也可以從內部攻破! 又給啟迪了軍史思維!
于昇華:從賣檳榔談到解放軍的052驅逐艦 到了美國加州外海200公里的故事
于昇華:想打游擊戰的 想學以色列義務役的 看這兒 只有學 不能口出咄咄 靠嘴 成不了軍
于昇華:在民國五十幾到六十年吧 高雄鳳山都有些兩軍對打或是軍民對幹的事 傳的沸沸揚揚
于昇華:轉眼又是三二九 想思起 我們親歷的軍中大變局 包含走進電腦時代 就看看將軍到底在做什麼好了
于昇華:年少時 誰都有怕到哭的尷尬時光!有人給壁虎嚇哭過嗎?
于昇華:蒙古人是怎麼準備將陸上旱鴨子轉變成水軍的?國軍三十年前的血汗訓練跟古中國歷史是緊緊相扣的
于昇華:民國65年 星光部隊在屏東南州的營測驗 演習空包彈全是德國造的黑塑膠彈 有底火可自動裝填 打後彈跳出的是繃裂碎彈穀 機槍彈都有彈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