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修補大隊的日常 in 屏東機場(六)
最近群組中看到大家在討論「坐」C-119(老母機)的經驗,讓我想起一件事:
83年我剛分發到屏東機場,軍用大卡車去屏東火車站載我們到機場之後,第一個單位就是聯隊部(相當於陸軍的師部)。
走下來一個軍官,就問所有人:「有沒有人要自願上飛機的?每個月薪水2萬多」。當時一個二兵的薪水是4千多、上兵是6千多、下士是9千~1萬,但是因為當兵前多少也聽過老母機的故事,所以,就不敢舉手。現在我回想這件事,如果我有機會重來的話,我會舉手,因為,能夠上飛機,這是人生難得的經驗。而在飛機上,也沒有什麼太多的事要做,就是一些空投、人造雨的那些事而已(這是我猜的,若是有錯還請空投中隊的學長更正)。另外,那份空勤加給的薪水,幾乎等同於外面一個打工仔的薪水,二年下來相差了有一台新車,何樂不為?更何況,當時已經有C-130了,怕蝦毀?......但人生無法重來!
同一軍官又問了另一個問題:「有沒有人要自願去恆春的?」這個大家都知道,恆春有一個小機場,那邊也需要兵。我的印象裏面,當時是沒有人舉手。我也不想去,屏東已經離家夠遠了,再去恆春,那更遠......這是當時的想法,但說不定,在恆春那個「國境之南」生活,是另一個想像不到的樣子......又再一次,人生無法重來!
後來,我分發到修補大隊,開始我的電腦小兵的生活。
在修大,我們並不會稱C-119為「老母機」,大家在機場裏面對飛機還是會保持相當的尊重(這是潛規則,沒有人會跟你說、但你會知道),我們都稱它「么么九」;若是C-130就稱「么三洞」、若是S2-T就稱「S two」、E2-T就稱「E two」。在機場內,只要聽你如何稱呼每台飛機,我們就可以分辨你是不是修大的人。
※ ※ ※ ※ ※
在大太陽底下修飛機的兵
最近跟朋友在聊機場內的機堡的事,讓我想到一個我的單位的士官長(我們都稱班長)跟我說過的修理C-119(老母機)的故事:
30~40年前,在屏東機場的C-119至少有數十架(維基百科說,總數是114架,但我無法確定這個故事的年代的實際數量),這些飛機都需要定期保養和維修。但如此多的飛機產生了一個問題:需要保養修理的飛機數量,遠比現有的機棚的數量還多,那就會有飛機要在沒有機棚的地方保養修理。
這個地方就是在機場的「機堡」,如下圖一的每個「小圓圈」。它在機場的場面(field)上,沒有掩體、沒有建築物、更不可能有樹;所有人帶著工具,到機堡的飛機裏面去修飛機。但,這個時候,外面是豔陽高照、飛機是已經曬了幾個小時的太陽.......
各位可以想像一個場景:在大太陽底下,有一台車停在大馬路上幾個小時了,而你現在是在車裏面、關著車門在修音響!
所以,飛機裏面的兵,每個都脫到只剩一件內褲......一群穿著一件內褲的兵在修飛機!
中午的時候,為了節省時間,找人把飯菜用臉盆載到飛機下面,所有兵坐在機翼下面的陰影吃飯,吃完了繼續修飛機!
這是從我的單位的老班長聽到的,我沒有親自經歷過這段過程,沒有資格說它是多辛苦。
現在的我還能回憶一下,當年在屏東的夏天、正中午的感覺.......
上文承蒙 楊中潭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楊中潭:六聯隊的空勤餐廳
楊中潭:在單位裏接電話
楊中潭:在我的空軍小兵的役期裏面 所經歷過的人與事 對於「軍階」並沒有區分得那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