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在整理、撰寫「神箭陸伍紀念專輯」一書中,找到民國57年,大韓民國的「陸軍飛彈部隊」一星准將指揮官,來台灣參觀飛彈群,由第二任指揮官毛道恪少將(陸官14期) ,(任期從民國56年4月至民國59年5月),接機、陪同參觀訪問(圖一)。
當時我們是「陸軍防空飛彈605群」,韓國是「陸軍飛彈司令部」(유도탄사령부),2014年韓國國防部重組為「飛彈司令部」(미사일사령부),這裡因為韓文不懂,兩個「司令部」的差異為何?還是從陸軍隸屬於國防部?2022年4月再擴編為「飛彈戰略司令部」,司令軍階也從少將提升為中將。
而國軍在民國68年(1979年)9月1日將「飛彈605群」,擴編成「陸軍飛彈指揮部」,民國93年4月1日脫離陸軍,擴編隸屬於參謀本部下的「飛彈司令部」,司令職缺還是「少將」,民國95年1月1日防空飛彈移編給「空軍防空砲兵司令部」,再經轉折民國106年9月1日,正式併編至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司令職缺為「空軍中將」。
當年來參訪陸軍「飛彈605群」的韓國准將「飛彈指揮官」,都跟韓國其他陸軍將領一樣,大都是從「韓國陸軍軍官學院」,全名為「陸軍士官學校」(육군사관학교,Korea Military Academy,KMA),又稱「花郎臺」(화랑대),位於韓國首爾特別市蘆原區孔陵洞,畢業的學生。
為何韓國的「陸軍軍官學校」,要稱為「陸軍士官學校」?到目前我也沒有找到答案,不過,韓國「陸軍士官學校」也跟台灣「陸軍官官校」雷同,初期成立時並非都是「四年制」大學,在1946年5月1日成立,第一期至第十期因應韓戰需要,所以,都是速成班,甚至其中的「第八期」,入學只有三周就畢業,送入戰場作戰。
韓國「陸軍士官學校」第一屆的四年制,是在1951年10月21日招收的第十一期學生,畢竟韓國是全部接受美援,所以,11期的教育就直接採用「賽爾教學法」,衣服服裝也都跟美國「西點軍校」雷同,「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一期出了兩位「總統」,分別為「全斗煥」(左)與「盧泰愚」(右)(圖三)。
從「全斗煥」當年在「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照(圖四),可以看到他們當時的「校服」幾乎跟「西點軍校」非常相似,而現在他們的「校服」除了顏色沒變外,「形式」有點修改類似我們「陸軍官校」的「校服」(圖五),至於典禮服則非常的「花俏」(圖六)、(圖七),這可能也是當年大鵬國防部長,所預期的國軍「制服」形式。
民國75年我們期上三年級時,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照片由本期同學Arthur Kuo郭力升將軍所提供(圖八),當時他們的校服,已經跟現在一樣,看來他們的「傳承」做的還很不錯。
韓國「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一期畢於1955年(民國44年),也就說他們新制軍校,比我國陸軍官校早三年(陸官27期民國47年),不過,韓國「陸軍士官學校」直到1998年(民國87年)2月,從第58期才開始招收女學員,比我國的陸軍官校晚了4年(陸官67期,民國83年入校87年畢業)。
韓國「陸軍士官學校」於1994年11月1日,成立「軍事科學研究生院」,並於1995年1月16日招收第1期研究生,1997年2月20日,「陸軍士官學校」首次有碩士學位的畢業生,這不只贏過我們,還超前美國「西點軍校」。
圖一、圖二轉載自「神箭陸武周年紀念專輯」,圖三至圖七,轉載自網路與「維基百科」,圖八由陸官56期郭力升將軍提供分享。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