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照片出處

王立第二戰研所 臉書

連假閒聊一些很久以前的故事,因為昨天看朋友轉XX旅遊業的趣聞,出現很多超乎想像的案例。然後看到 Masahiro Hsieh 的評語,「千萬不要高估人類在自己擅長之事以外的智商…」

非常有感XD

以前還在業界走跳的時候,遇過一些產業分析,就發現類似的狀況。不是說一定得去A產業做過才懂A,分析師如果很認真做功課,要能從B產業的資料中判斷B未來發展,也是可以的。

只是喔,像電子電路這類,電路板的線寬越變越細,晶片也越來越細,由於我就是做奈米技術出身的,所以越聽越不對。

大致上的感覺是,金手指變細30%,所以用料少了幾%、技術成本上升幾%...都還是線性的,頂多是兩三條線加總,都在可以預測範圍內。半導體遵守摩爾定律,去估算各項設備成本林林總總,曲線變化也是能夠理解。

很像說,雖然細節上有差,整體的趨勢並不會歪掉。

當年還是菜鳥的時候,就覺得這講法很怪,因為電子產品的精細度從mm進到um領域,「看起來」確實還是線性變化,若往奈米領域更進一步,這條「直線」或「二次曲線」,很可能是指數成長的前端。

所以我自己寫的評估,多寫了一些「十年後可能會好幾倍」,被當作是不懂亂寫的新人,一笑置之。現在看來,何止指數成長,精度多那一點,成本多了10倍,驚死人。

這些前輩分析師並不是笨蛋,也都兢兢業業,只是真的沒碰過奈米技術,而他們的同學也都沒,故無法想像,從自己經驗出發。就算可以想像的人,對於奈米材料的性質有很多轉折,差那一點尺度就會轉變,製程的一點溫差讓晶格排列完全不同...更難理解,為何這一點點差,需要的檢測儀器跟控制,對設備要求反映到成本上將會很恐怖。

前陣子寫俄烏戰爭看法的時候,就有很強烈的既視感,各國寫技術分析報告的專家不是笨蛋,也很認真讀資料但21世紀的奈米科技,在技術本質上跟巨觀下看到的完全不同,有人的眼神很困惑,他不是不理解技術成長代表背後的成本,只是無法想像差那一點點,成本怎麼會多10倍到100倍。

都要等事情發生,才知道真的差這麼多,開始修正參數才會越來越準。然而,技術差異越來越大,就需要常常修正,涉獵的範圍指數成長,迅速超過腦容量極限。

所以我看國內一些親中派的行為,其實能夠體諒,他們對現代科技的進展並不清楚,用自己過去的經驗作出判斷,覺得變化是可以用簡單方程式去模擬,技術能夠用金錢投入換得,投入的時間也可以用資金換算。

如果這一切的改變都建築在線性變化上,那麼還真不能說錯。

但如果每個因素的變化都不是線性,有二次、三次、指數甚至更多變化,幾十個同時參與?

這跟看水晶球預言沒兩樣了,所以把失敗跟錯誤怪罪到意識形態,認為反對者都是逢X必反,心情上最輕鬆。

嘛,最後講一下,昨天看朋友轉一個,從超商報紙擺放看缺蛋,這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社會觀察,只是不能太早破梗,這類研究最好是自己發現後跑100家,做個簡單統計,極具價值。然後我們就會發現,統計上的顯著意義,例如85家都符合假說,反對者會想盡辦法找到那15家,用0跟1去否定趨勢。

這種否定方式跟心態,也是可以做社會觀察的一環。

你問我,放假無聊講這麼多發廢文幹嘛?

我只是想說,人怎麼會感到無聊,明明可以做的事情這麼多。XD

上文承蒙 王立第二戰研所 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王立第二戰研所:誰還說台灣不需要軍事常識普及?

王立第二戰研所:一個人會不會歪掉 從小地方可以看得出來

王立第二戰研所:「讓經濟角度數據說話」的「財經M平方」平台 規避「看軍事戰爭面的分析時輕信風險」

王立第二戰研所:台積電去美國這件事 為何鬧得這麼大?搞得好像產業要被掏空

王立第二戰研所:為什麼凡事都要看細節?

王立第二戰研所:我沒打算說服誰 大家開心就好

王立第二戰研所:靠夭啊 任一個時間點我如果答應去中國發展 現在可能死在那或變台流

王立第二戰研所:懂軍事的人是找問題 不懂的人找麻煩 這劇本為何這樣想定 CSIS這樣做的理由為何?

《王立第二戰研所:深藍族群一群跳樑小丑也能稱自己有國防專業》《吳崑玉:藍營的反戰論述》《採購火山布雷系統 陸軍:獲裝後「負責任」運用》

王立第二戰研所:不要造神 盲信專家

王立第二戰研所:沒做過計劃的 不會懂俄烏戰爭這場世紀大戰 到底內容有多少毛 而做計劃的都是中階參謀軍官 高階將領沒空 只能依照參謀的計畫去做判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