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昇華 臉書
于昇華
預備班11期,陸官校42期,步兵雜學科。足跡踏遍本外島大部分地區,三個月兩次500公里,摸熟北部山區,主管師對抗兩次,所有中南部的大溪全下去穿插砂石車進出道,方便用兵。70年金馬自衛隊回台閱兵少校總教官【前後,都是上校級擔任】。編寫解嚴後海岸巡防班哨手冊,成全國範本。上過外傘頂洲。中壢事件時,中壢師戰情官、第一次抗議時,台北衛戊師中興橋守備營長。澎湖漢光一號演習,正規登陸及空降地武德守備指揮官。30年前的馬祖,澎湖,台灣地形瞭若指掌。有在駐地留下工程奇事。北竿的軍魂發電廠進出道、中壢雙連坡重慶八號大炮掩體、金門二士校改建戰鬥營洗滌工程、澎湖山水高地參觀台。
寫作經史:幾乎,寫作的作品,總是以多面向,大視野的俯視開場,又用同時報導方式呈現,使讀者既錯身在兩個甚至多種動機迥異,撲朔迷離的事件裏,又浸淫於詭譎懸疑,緊張刺激的小說情節中,背景更是都以發生在台灣和所有外島的軍旅,以及當今和歷史的真人真事貫穿,讓讀者有著似曾相識的臨場感以及不可思議的真實感!烴爆的連串事件導火線,直接引燃了故事的烈焰。每個故事高潮迭起的熱力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讀者再也「無法享受」看結尾就知事件的快閃感!如果讀者照著書上所述,上網查看,更會驚訝很多資料的正確性。恍惚間不禁要問,真有這回事嗎?!從無意中因為(疑青峰命案【抱歉不能直書】)奇異,又正逢農曆年,於是趁機振筆疾書,寫下了【誰殺了上校】一書。蒙書華書局約稿,三個月完成了四十萬字的【戰計畫~~攻略澎湖】一書,開創了台灣軍事預言書的先河。在香港和北美多種文字出版,也隱隱然成了研究台灣戰爭的軍事工具書。之後戲作【軍中求生手冊】更獲年青朋友喜愛,當成軍中摸魚的教科書。事隔十年,同時出印了【殺戮戰場台北101(誰殺了上校第二集)】,【野戰之狼成吉思汗】,【活棺人(穿越小說)】,再印【台灣阿甘(書局要的名字)】,【奔襲台灣救國軍】編成【玄機圖】(誰殺了上校第三集,310000字)未付印。承網路 曾彥霖 朋友幫忙,在臉書開了[于昇華軍史讀書會~奔襲台灣救國軍],變成寫作貼文之處。常敍軍旅心得和軍事未來發展淺見。承蒙網友不棄,貼出的像樣作品都有幾千的讀者涉獵,上萬的也不在少數。
仲夏之日。
言戰。
★ ★ ★ ★
打裝編訓
從俄烏之戰,看陸戰變化,我們學到什麼?
俄烏之戰就是個「戰力比問題」外加「高科技」,基礎還是建立在持久的訓練上。
最近的所謂烏克蘭夏季大反攻(春天遲到了),就是個好驗証。
我的列舉是想到什麼寫什麼?都用看到的實務來演譯。
為什麼烏軍會延遲?講的是準備不足,實際上是不是北約在幫著重建戰區指管系統?
一,俄軍是做好了大縱深防禦準備。請看好,雷區是早經選擇布署埋設,那種有效期四天的佈雷車在這有用嗎?
一,俄軍在二戰被德國訓練出了持久廣正面的縱深防禦作戰傳統用上了。
一,戰場正面約1000公里,等於我們的西台灣海岸長度。要擇重配佈,就是要有重點和節約。
一,俄軍似乎沒有在城鎮或是居民地編成陣地,理由很簡單,這是他們的(國家),房屋等等建設是他們子民的,沒有毀滅的必要,讓一讓又何妨。
一,雷區,障礙和掩護兵力及火炮相結合。
雷區和障礙在直射或預定火力罩護下,敵軍無法用大機具開闢通道而不受傷害。
一,障礙和雷區能逼敵軍只能從開出的敵陣通道中集中前進,於是便成了火炮彈幕覆蓋的重點。於是影像中整個戰車車隊被滅就成了攻擊墳場。
一,戰甲車一樣面臨著,要防護力(重裝甲)還是機動力(速度)的選擇難題。其他火力,通信力反而成了次要。
一,偵蒐手段多出了無人機的課題,也多了被小無人機查打的問題,但,應該在小無人機及視訊傳輸距離內,亦即,約二到四公里的戰術縱深。
一,往昔的彈幕或集火點依然有用,只是換成了多是第一發命中的公差率縮小電晶科技終端引導炮彈了。
一,戰場指揮系統由戰區走向營旅級上下通連即時傳輸和定位。而且要陸空一體。顯然,俄軍能逐次改進而純熟,烏軍完全無法提昇,因為,他們所有都是湊出來的火器和投射戰具,無法連線,戰力完全沒法發揮。即便北約支持也沒辦法。
一,多國武器裝備的後果就是,烏軍完全沒有後勤補保維修能力,只能靠單位攜行力!而單位越是走向前線,補保就越脫節。簡單地講,就是,烏軍只有三到五天的戰力,接著就會自己停頓,因為沒有持續戰力了,最多是由另個新單位超越攻擊!
這又有另個課題,被超越者怎麼就地整補?
我不太相信,全體烏軍有能耐建立出所有裝備另附件的序號,那麼,怎麼提出申請表?
一,偽裝就跟戰壕一樣,都在戰場重新出現!最基本的偽裝能夠獲得最大的掩隱蔽效果。
一,壕溝和射擊陣地,是唯一提供戰鬥員掩蔽的切身手段。用薄板等等只能隱蔽,子彈一打就穿。
一,戰場最後的守護神又是步兵了!尤其戰甲部隊無從繞越時為然。所以死守又成了必要戰法。
一,火力要求變成第一線戰鬥員必需要學會的技巧,以國軍言就是觀測與射擊,通信和連絡這種基本功。
一,如何提供第一線部隊最新地圖(不管是紙製或是電腦傳輸),並且有能標示出敵我位置「功力」的最好!「功力」就在各級的目標獲得和分發。
這一來才不會打混戰或是當混混。
一,這場戰爭看不到傷員救護,也就是野戰醫院的開設。
我告訴您數據
傷亡比至少是一死四傷。
一個受傷者從第一線救他的同伴到最後回國的基地醫院,共需16個人服務。如衛生兵,擔架兵,救護車。
也提供台灣日據時代,二戰受空襲的平民損傷率7\1。就是全台灣每七個人中有一人死傷。
一,後期的俄軍應該完全得到了火箭炮的支援。俄軍在二戰就用上了火箭,而且是大炮兵主義。以他們的軍工能力,參考白俄羅斯提供給俄軍的中共解放軍火箭而改製精準火箭應輕而易舉。這應是群火打垮烏軍反攻矛頭的重要因素。
這些都是戰場現況粗略分析報告。
如果要細則,我就要問,要做什麼用?
不是我藏私或藏拙
寫論文的方式就是找到標題,定出大綱,蒐集資料,寫出序言和結論。
發現文不對題,就修改題目重新按蒐集資料編出大綱。
要我給前言和結論嗎?
前言:
如果有台澎防衛作戰,絕不會有「今曰烏克蘭明日台灣」事件的發生,因為台灣是孤懸海外。唯一相同的就是,戰線會有千公里長,但擇重點搶攤是必然的。
哦,若,全火力覆蓋後,完全空中突擊,又如何?克里特島就這樣拿下來的。布拉格之春就這樣進去的。
結論:
非戰之罪就是,明知戰損代價奇高,甚至令全台灣人民於水火!
不要只選「非戰不可」一途。
以美軍之強,猶不能逼戰中共,不願面對俄軍。
我們,何必呢。
特別提醒:
看一看美軍,解放軍的蜂群群蜂作戰概念。
想一想,在天空表演圖形的幾百架無人機,突然攻向人群。更突然放出自行追熱的蜂鳥甚至蒼蠅大小無人注射或針頭式炸彈。人要怎麼自衛?
殲二十已出雙座機,後座更能操控無人僚機群。
F22或F35都有無人僚機測試。
上文承蒙 于昇華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于昇華:從俄烏之戰引出的世態變遷 中國要怎麼面對未來的爭戰呢?
于昇華:我的軍校同學,香港華僑黃景良博士,在他返鄉之際,感念知遇之恩,特,為文以記
于昇華/忘戰必危:我們需要電腦兵棋,才能在現代戰爭中存活致勝
于昇華:這兩本書是難兄難弟,不用看!不是爛,是很爛,算讀書筆記?
于昇華:看看在烏克蘭的英美志願者怕的是什麼!為什麼對戰場產生恐懼!民國64年7月個人帶兵時遇到的同樣問題,是怎麼克服的?
于昇華:民國六十三年,於北竿白沙,有當時最先進非常耗電的星光夜視鏡;標準作為「不敢用!放到壞了吧!」交接給接防者了!!!
于昇華:在戰具上,一個全新的地面作戰戰具出現了,這種戰具只要有一般科技水準,就能製造且價格低簾!就是查打一體無人機的「群蜂作戰」
于昇華:楊庭華將軍那個時代的長官真的很踏實 參謀真的學了很多
于昇華:一直到民國七十六年我脫離基層 野戰部隊都是燒媒的 外島和台北市區就是燒媒油
于昇華:回憶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官校預備班二年級暑假,買了「麥帥回憶錄」,而今從書中的「仁川登陸作戰航行圖」看台海戰爭
于昇華/民國66年親眼所見「星光部隊」連長:「報告將軍,我們的士官不做雜務,他們管部隊!」
于昇華:這一回史話中 有關外島工程的事 都是兵兵的血淚過往 要細細思考 才會發現竅門
于昇華:有誰能完整地說明 政府到底要怎麼幹這些四個月的我們的子弟兵?
于昇華:愛國者飛彈攔截標準接戰準則 是以平均四枚飛彈攔截一枚飛毛腿飛彈 在沙烏地阿拉伯則平均發射三枚飛彈
于昇華:七,八十年代 野戰部隊軍官最怕的特種訓練~步兵排戰鬥射擊
于昇華:淺談戰史~~~從古[勿忘在莒] 看未來戰事
于昇華:民國64年4月6日到13,4日 吃過最長一次戰備口糧
于昇華:魔鬼連隊的親和向心力!同生共死的連隊弟兄 眼中的三座牌連長
于昇華:陸軍官校39期實習連長楊為平學長 親自教導 什麼叫做三個45度用刀式
于昇華:因應一年兵役 台灣要如何讓王者之師變聖戰兵卒!迎接焦土作戰 芻議
于昇華:再堅強的碉堡 也可以從內部攻破! 又給啟迪了軍史思維!
于昇華:從賣檳榔談到解放軍的052驅逐艦 到了美國加州外海200公里的故事
于昇華:想打游擊戰的 想學以色列義務役的 看這兒 只有學 不能口出咄咄 靠嘴 成不了軍
于昇華:在民國五十幾到六十年吧 高雄鳳山都有些兩軍對打或是軍民對幹的事 傳的沸沸揚揚
于昇華:轉眼又是三二九 想思起 我們親歷的軍中大變局 包含走進電腦時代 就看看將軍到底在做什麼好了
于昇華:年少時 誰都有怕到哭的尷尬時光!有人給壁虎嚇哭過嗎?
于昇華:蒙古人是怎麼準備將陸上旱鴨子轉變成水軍的?國軍三十年前的血汗訓練跟古中國歷史是緊緊相扣的
于昇華:民國65年 星光部隊在屏東南州的營測驗 演習空包彈全是德國造的黑塑膠彈 有底火可自動裝填 打後彈跳出的是繃裂碎彈穀 機槍彈都有彈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