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

 

Je Wei Young  臉書

喜歡閱讀軍事相關書籍,希望能從中找尋一些脈絡,能應用在災害應變上。目前工作17年。曾參與過復興空難,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參謀總長黑鷹直升機事故,F16五分山撞山搜救案。協助組建高角度救援隊,及通過國家級特種搜救隊認證計畫-取得重型搜救隊認證。

2023.12.12
 
【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 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
 
🎯心得筆記✍️
 
本書由波蘭記者「帕維爾.皮涅日克」與波蘭康拉德艾德諾基金會(Konrad Adenauer Foundation),合作完成。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經有多本書報導戰爭前線消息,或國際地緣政治的局勢分析。本書與其他作者不同,所關注的面向是「戰爭下的平民老百姓。」
在戰火未止的戰地,平民老百姓該如何度過難熬的分分秒秒,試著度過日常生活。
 
該作者深入烏克蘭採訪記錄,走訪烏克蘭幾座城市,包含第二大城哈爾科夫,基輔等地方,試圖了解戰爭下的平民百姓的日子。
 
這本書是作者於2022年1月至9月時,在烏克蘭的所記錄的工作成果,算是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記錄。從戰爭尚未發生到爆發後,持續長達數個月的記錄、訪談與撰寫報導所集結而成的書籍,可謂第一線戰爭平民狀況的縮影,同時也展示出烏克蘭人民的韌性。
 
以下心得記錄,來自一些觀點與現象,提供作參考:
 
❶戰爭前景況。
 
❷戰爭爆發時景況。
 
❸戰爭下的日常生活。
 
❹戰時可以做些甚麼?
 
也許觀點會有些片面,無法涵蓋所有的面向,甚至過於主觀,試著提出關於本書的見解與整理,純粹做個記錄。
 
————文長慎入———我是分隔線————
 
❶『戰爭前的景況』
 
(1)近四個月,所有人漸漸生活在無止盡的威脅感中,沒有確切的侵略發動日期,最令人感到疲憊,因為每天都得做好心理準備,假設隔天就會發生戰爭。所有人都知道可能發生甚麼事情,在2014年戰爭開始的地方,持續多年的戰爭,進一步升級只是時間的問題。
 
(2)最積極的人會學習如何在城裡度過戰爭期,參加戰術救護速成班,儲備物資,準備撤離背包,緊張的粒子飄浮在空氣中,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3)戰爭時會分為兩派人,一派是「戰爭無可避免」,另一派是「相信甚麼也不會發生」。
 
(4)戰爭會在不知不覺中潛入生活,在知道那一刻時為時已晚。不是每個人都會被槍砲打到,但總是會有人遇上。衝突的消息會不斷湧入,會讓你思考著要做點甚麼。
 
(5)可能會入侵的消息會越多,就越多人學習射擊和急救,軍用品店會像節日前的超市,人滿為患,擁有自己的武器是大家最渴望的事情。
 
(6)每個人都想著自己如何能派上用場,讓自己變得「有用」是大家最關注的事情。有的人宣告要上前線,有的人思考如何在後方幫忙,甚至要深入國土或離開烏克蘭的人,也在想著自己如何派上用場。
 
(7)戰爭前夕的言論:
「要是戰爭開打,我一定留在這,我會盡我所能幫忙。」
「都二十一世紀了,怎麼可能會發生這種戰爭。」
「要是戰爭發生了,該怎麼辦?」
「甚麼都不會發生的,別庸人自擾。」
 
❷『戰爭爆發時的景況』
 
(1)當邊界出現「Z」字戰車的照片時,仍然還有人認為是假消息。
 
(2)宣布緊急狀態,所有事情活動停擺。人們開始警告,準備收拾東西。
 
(3)認為離前線很遠的人,多數人認為戰爭不會威脅到他們,從沒想過家園會成為戰場。直到鄰居附近飛進一顆砲彈,直到水電被戰爭切斷,直到軍隊要求他們要離開到附近的城市,才開始快速準備食物。
 
(4)軍隊將人們帶到附近的城市,逃亡者只帶上幾個包包,因為他們都相信很快就能回去。一開始到附近城市的休憩所,到後來再轉移到避難所-貨櫃屋小鎮。到後來房子得知被炸毀,於是展開流離失所的日子。那些房子沒有被燒毀的人,祈禱自己的房子能繼續平安無事。祈禱著有一天能夠回家。
 
(5)咻咻的飛彈聲音與金屬聲響,喚醒睡夢中的人民。一些人則被爆炸、掉落的屋頂與牆壁,碎裂的玻璃,驚恐的尖叫聲,和痛苦的呼喊聲驚醒。「戰爭,開打了。」
 
(6)飛彈會落在機場和軍事基地上,首先是「空軍基地與防空系統」。爆炸的強度會讓窗戶震動,感受到大樓都在晃動。人們開始找電話,打電話給親人,準備必要物品,手機開始沒有訊號,大部分的人們急忙跑去購物,希望在貨架被清空前完成採購。接下來接二連三的爆炸。普丁宣布於頓巴斯進行特殊軍事行動。基輔時間約清晨五時,開始響起爆炸聲響。
 
(7)普丁宣稱:「旨在保護八年被基輔政權所壓迫與種族滅絕的人民。因此,我們要求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已將對平民,其中包括俄羅斯聯邦公民,犯下眾多血腥罪刑的人繩之以法。」此外還要烏克蘭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自行宣布獨立的共和國與克里米亞為俄羅斯的一部分,並要基輔放棄成為北約的成員。
 
(8)飛彈於各地落下,特別是軍事目標,在這個狀況下最迫切需要的東西----頭盔、防彈背心、急救物資與藥品。 當局呼籲居民前往藏身處與避難所。人們魚貫湧入地鐵站、地下室和地下停車場。有些人做好準備,有大多數人毫無準備。
 
(9)所有商店,貨架都被掃空,車流開始壅塞。人們開始恐懼、匆忙、不斷搬遷、無盡的焦慮,大多數人都想往烏克蘭的深處去,提款機開始排隊,搭車的價格翻了數十倍,到處主要道路出現壅塞情況。
 
(10)行人移動,走下哈爾科夫的地鐵站,因為城市沒有為大規模撤離到地下做準備。「所有地鐵站都成為躲避炸彈和飛彈的重要據點」
 
(11)人們在徵兵處前排隊,等待加入國土防衛隊或常規軍隊並領取武器。人們不斷地講電話或交換訊息,想知道家人和朋友怎麼樣。不斷的閱讀各種新聞-來自傳統新聞或社交媒體。
 
(12)爆炸情況很可怕,令人不舒服,但在爆炸中仍然要能生活。而有的人不想離開的原因還有家人,要視情況變化需要離開,還需要幫助家人離開。
 
(13) 市府宣布居民撤離,志願者從烏克蘭其他城市開車過來,幫忙載出有需要幫助的人,車身寫著「撤離」與「兒童」的車流,沿著兩軍發生小規模衝突而趨於危險的道路離開。若沒辦法離開的人,透過市府安排的公車或私家車送到對外聯外道路。
 
(14)占領地區後,占領者,毆打,偷竊,搶劫,性暴力,破壞,斷水斷電,並朝家裡開槍,也不管建築物裡有沒有人,人們只好躲起來,直到槍聲結束。軍人他們拿走所有能拿的東西,洗劫一切。當局在此採取壓迫手段,人們除了逃走與喝斥,別無其他辦法。
 
❸『戰爭下的日常生活』
 
(1)最有破壞力的感受是「不確定」,情況隨時都在變化,戰爭範圍大到無法評估實際的狀況。沒人知道敵人是否會成功。在激烈戰鬥後沒有停歇,坦克沿著城市街道向戰場邁進。人們才逐漸意識到戰爭已成了新的現實。
 
(2)烏克蘭鐵路局,成為最重要的撤離管道,設法將人們從危險區域送出,也將人道救援物資與裝備送往前線附近,儘管火車與鐵路基礎建設經常受到砲擊,但乘務員仍冒著生命危險努力向前邁進,讓火車持續運行。火車成為許多人最後一刻決定逃離時,得以利用的免費撤離交通工具。
 
(3)偶而路上會出現行人,他們會觀察四周,匆忙趕往某處,冒險上街,為了市找尋有開門的商店。特別是每天會開幾小時的大型超市。營業期間,麵包、蔬菜、水果缺貨最為嚴重。人們會在商店開門前去排隊,特別在宵禁結束後的清晨,採買可能耗費3個小時,因為可能買不到東西。
 
(4)離開的道路,會特別交通壅塞,特別是道路縮減,加上附近戰鬥與前線變化,會使道路不久就會出現不能通行,因為衝突在某處爆發,過不久又不同地方爆發。需要有多條替代方案。
 
(5) 許多人待在避難所和地鐵站裡逝世,因為躺在毯子上、軟墊上,直接躺在地上。有些人帶著行李廂,有些人只能匆忙帶著手上能拿的東西。地下充滿交織各種情緒,有對戰爭的恐懼,有對快速變化的現實產生的迷失,還有每一步都可能無法挽回的錯誤的感覺。
 
(6) 每晚,戰鬥就在附近發生,近距離的槍聲、爆炸聲、尖叫聲都讓夜晚變得特別可怕。事發早晨,消防隊會忙著撲滅燃燒的殘骸、散落的玻璃、瓦礫、彈殼、破片、手榴彈的殘骸和人們的屍體。城市安靜下來後,許多居民就會帶著手提箱和行李往火車站前進,離開。
 
(7)在基輔,每個人都會詢問陌生人,你是誰,你在這裡做甚麼?提出你的識別證明,因為當局不斷警告有破壞分子團體,要求民眾提高警覺,自行通報並採取行動。
 
(8)好的避難所,有電、有大型飲水用水槽、通風系統,有自己的廁所。人們會把食物、水、床墊、座椅,能帶的東西都搬過來。宵禁前10點,任何人可以進駐,宵禁後關門,隔天清晨再次開放。
 
(9)人們出現對彼此最大信任,同時又出現存在無限的懷疑、獵巫、不斷尋找破壞分子。每個陌生人都令人心生懷疑,任何不安的事物都向警方報告,有人組成守望相助隊,有人會查訪路人,看起來可疑的人,拒絕出示證件的人會被壓制在地上。
 
(10)十幾家餐廳組成合作社,為1萬2千人提供食物,對象是士兵、醫院和有需要的人。民眾開始幫忙分送食物,確保食物送達指定地址。人們號召「在困難的時刻支持國家。」願意幫忙的人出現了。許多食材也湧向這裡。捐款資金也湧入。
 
(11) 危險出現,交通停止,一切關閉,營運的商店擠滿人,到處可見崗哨,砲擊聲成為新日常,但人們也出現難以置信的團結。人們變的友善,大家互相幫助,自發性的組織表現出色,特別在危機時刻時。
 
(12)『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情』是最令人恐懼的,無法評估,無法看到或意識到的威脅是最可怕的。周圍發生時還能直覺的反應,沒有恐懼的空間,但當肉眼無法看到威脅時,想像力就會運作。
 
(13) 「成為常規戰場」的地方,敵軍會對任何移動者開槍,無論是士兵或平民,倖存者描述,伊爾平入侵後的慘況,街上散落逃亡者屍體,朝標有『兒童』和『撤離』的車輛開槍,砲彈和狙擊手和機槍在樓梯間移動。到處出現洗劫、暴力與屠殺。炸彈丟入人民躲藏的地方,沒有食物可以吃,喝的是水坑中的水。所有戰場的狀況只會越來越糟,無法再自欺欺人。沒水、沒電、沒食物、沒網路、沒訊號、沒瓦斯,與世隔絕。汽車經常成為砲火的目標,戰爭壟罩的城市,撤離是段漫長且危險的路途。
 
(14)每當聽到令人不安的聲音時,就必須立刻趴倒在地,摀住耳朵,貼在地上直到威脅過去。
 
(15)學著在沒有水、電、暖氣下艱困的狀況下生活。因為俄羅斯入侵,約有1千到1千五百萬烏克蘭人被迫離開家園,不知何時能夠歸去。
 
(16)留在城裡的人越堅決,受到的攻擊越猛烈。他們甚麼都派,先是空軍、然後砲兵,接著是坦克,最後是步兵。
 
(17)首先是恐慌、不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否認,然後一切都在新的現實下運作。人們會去適應新的生活條件。
 
(18) 留在北頓涅茨克的有四類人,第一類是老人,認為出生在這裡死也要在這裡,第二類人是懷抱希望,希望家園能躲過從天而降的致命鋼鐵。第三類人是坐以待斃的人,已經錯過離開的時機,現在只能去習慣糟糕的生活條件。他們陷入冷漠,對此漠不關心導致不想離開,第四類人,他們在等待俄國人到來。
 
(19)在戰爭中有三種人,第一種喜歡戰爭的人,第二種人認為這是必經的過程,第三種人只想生存。
 
(20)砲擊時間,總是「四點」、「五點」「六點」,這三個時間發生。火箭彈會將更多的建築物變成瓦礫,破壞電力和水源供應,進而逐漸癱瘓整座城市,天然氣則是開始沒多久就斷了,火箭彈不會放過低層建築物,公共大樓和基礎設施,因此所有人都受盡折磨,很難在夜裡安穩入睡。「死亡威脅在你頭上盤旋時,會讓人好幾天都不睡覺。」
 
(21)大家都準備好四點到六點間,會有飛機或砲彈飛過,沒人感到驚訝,只會害怕自己、親人或鄰居受到傷害。主要水幫浦設施被炸毀,城市街道上會出現很多儲水箱,供民眾自行取水。
 
(22)戰爭過程中醫療用品消耗很快,最先短缺的急救用品:止血帶,止血紗布、戰術彈繃、針刺減壓針、封閉敷料(封閉傷口用)、所有急救器材都缺,特別是止血用途的。
 
(23)救護車因為經常行駛在不好的道路上,或因炮擊或事故而損壞,每天都需要不斷的修復。
 
❹『戰時可以做些甚麼?』
 
(1)城市戰時生活最大的特點,「每個行動都有其目的」,沒有人再抱持著粗心大意或無所謂的心情過日子。每個人自己想辦法以不同的方式幫上忙。
 
(2)上電子佈告欄,查看網站,看有沒有任何可做的事情。(人們會上去求助),每天讀訊息、看有甚麼能幫忙,發出需求。
 
(3)自發性的組織,加入可以幫助的志願性組織,志願者網路形成,協助將短缺品、醫藥品、食物或物資,運送到需要的地方。
 
(4)協助幫軍隊籌措裝備、捐款、供給食物、幫忙救援平民百姓。
 
(5)組織人們,組織人脈參與志願者運動。加入公民抵抗活動,協助製作汽油彈,組成生產線,製造反戰車拒馬。協助運作路障、混泥土塊、沙包、車廂、沙袋、圍起道路、再加上拒馬。
 
(6)募資為軍隊購買熱顯像儀、無線電、車輛等裝備。提供國土防衛軍必需品。戰爭前線最缺乏些甚麼,缺乏護目鏡,防彈背心、防彈板、熱像儀、制服、手套、帽子、保暖衣物、迷彩服、護膝護肘、鞋子、汽油和醫療用品,經常需要民間協助募集。
 
(7)巡邏街道,抓破壞分子,搜索可疑分子。
 
(8)路燈熄滅,燈火關閉管制,拆除道路標誌,塗改標誌,讓不熟本地敵軍迷失方向。
 
(9)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前線負責,盡一份心力,正是人民的支持,微不足道的自我組織和行動意願,讓俄羅斯進攻上碰到釘子。
 
(10)志願團體,為了要守護自己的家園,協助軍隊支援一些體力活,協助收集這個地區資料、資訊和情報。
 
(11)串聯資訊,每個人都認識某個可以提供幫助的人,在這樣的援助網路上,可以協助幫其他人拿到想都不敢想的物資。
 
(12)加入蓬勃發展的組織,加入團隊,讓一切可以被運作起來,在「各區」找到「志願者」,如此可以「簡化救援物資送交的過程」。共同協助幫助平民,協助保衛國家與城市的士兵。
 
(13)組織志願急救隊,第一志願流動醫院(POSM)的急救隊,由救援人員、醫師、護理師、司機和維安保全人員穿著防彈背心,頭盔的人們所組成。他們躲在堅固牆壁的大樓,當聽到無線電呼叫時,就會匆忙離開大樓,前往將人們從瓦礫堆救出來,送往醫院,醫師則趕往動手術。急救隊執行最困難的環節,傷者從戰區接出來,送往醫院,依照傷者的情況判斷,選擇後送的區域,傷患交給醫生前,實行必要的急救措施。所有的設備來自海內外的捐贈,特別戰時出現嚴重短缺,都需要靠國外的物資力量。
 
❺『隨筆』與當地人的訪談
 
■「儘可能勇敢」:若我們之中無人準備為自由而死,所有人都會死於暴政。
 
■「這是我的國、我的家,我要在這裡待到最後。」
 
■「要是我們不幫忙前線的男孩們,前線就會來到平民面前。」
 
■「我們的任務是別死,而我們做到了。」
 
■「離家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挑戰,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看到自己的家園。它與生命中某個時刻有所連結,能喚起你的回憶,被迫放棄家園時總是會懷念」
 
■「我要保衛我們這區,我的家人都在家裡,但我比較希望他們撤離,我在這裡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危」
 
■「要是有必要,他們會配給我武器,到時武器就會是我們的手、頭和靈魂。」
 
■「就算這樣,我們也不會離開這裡,無論你去投靠的人跟你有多麼親近,那裡終究不是你家。」
 
■「你屬於甚麼地方,那就是你花最多時間的地方,是你的家。我得要找一個可以待久一點的地方?不,我只有一個家。」
 
■「家,不可能裝進行李箱。」
 
■「所有烏克蘭的人都覺得如履薄冰,隨時可能一無所有,也不知道何時可以在睡在自己的枕頭上、蓋著自己的棉被,睡在自己的床上」
 
■「世界越是分崩離析,人們越是在自己的腦裡,築起堅固的牆,假裝甚麼事情也沒發生,就算周圍被無情的炮火夷為平地,真實的牆壁被迫片打得扭曲,腦中的牆也不會倒塌….」
 
■「習慣」和「拋棄原有生活的恐懼」會不斷地提出質問。要去哪裡?住在哪裡?錢怎麼來?在哪裡工作??
 
質疑者不斷提出問題,也因此離不開。沒有人想與流離失所的人擠在學校裡生活好幾個月,沒有隱私地待在陌生人與喪失家園之間。若有人願意收留,也許有一兩個月,但那也不是永遠。何況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再站起來,那該怎麼辦?這些都是等待的人尋不到答案的問題。所以選擇留下。努力讓生活繼續運轉。
 

上文承蒙 Je Wei Young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 ※ ※ ※ ※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
博客來-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

內容簡介

日常中斷,生活克難,這個社會為何沒在侵略下癱瘓?

因為他們明白,最有效的抵抗,就是努力讓生活繼續運轉!

阻止外敵入侵的關鍵,除了前線將士用命,更要看見後方每一位老百姓的貢獻

波蘭報導者深入直擊,烏克蘭民間如何鼓舞士氣、挺過國家最危急的時刻 

  「清晨格外美麗,升起的太陽灑下粉紅色的光芒,卡特琳娜依然無法相信,戰爭竟在如此美好的日子爆發。」 

  自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烏克蘭人的生活就籠罩在戰爭的恐懼中,他們開始儲備乾糧、飲水,購買防彈背心、頭盔、醫藥箱,學習急救知識,並且規劃撤離路線。關心戰爭消息、準備戰時物資成為日常生活的重心。 

  2022年,在一個美麗的清晨,飛彈落下,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摧毀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站在滿目瘡痍的街道上,烏克蘭人這時才明白,沒有人能夠為戰爭做好準備⋯⋯戰爭成為新的現實,烏克蘭人要面對的,是看不到盡頭的戰時生活。 

  經歷炮火轟炸,戰爭的恐懼深植烏克蘭人民的內心,然而為什麼烏克蘭社會沒有因為俄羅斯的侵略而陷入癱瘓呢? 

  本書是戰地記者帕維爾.皮涅日克於烏俄戰爭期間長達九個月在烏克蘭走訪的記錄。不同於政治、軍事方面的分析,或是烏俄前線的戰況報導,他講述的是烏克蘭人生活遭逢巨變的經歷,以及人們努力重建日常生活的動人故事。 

  本書分為三個篇章,分別描述戰火的殘酷、烏克蘭社會的韌性、日常生活重建帶來的尊嚴與盼望。 

  ・瞬間的撕裂

  「尤莉亞這時才親身體會到,原來飛彈落下的前一刻,是聽不見聲音的。」 

  忽然一聲爆炸巨響,彷彿大地撕裂,吞噬倒塌的建築物。爆炸停止後,是充滿痛苦與折磨的喊叫,粉塵散去後,觸目所及是四散的斷肢殘臂。 

  存活下來的人此時已經明白,戰爭是無處不在的現實,蠻橫地入侵了自己的生活。 

  ・社會的韌性

  「迪樂堂恢復營業,是為了恢復正常生活,讓人們能夠出門喝咖啡、吃蛋糕,同時不被遠處傳來的警報聲與轟鳴給驚擾。 」 

  生活在無法探出頭的地下室,沒有水、電和瓦斯,忍受無盡的轟炸。戰爭能在瞬間使熟悉的地方變得陌生,讓人覺得威脅潛伏在各個角落。有人因此陷入恐懼而癱瘓,然而也有人鼓起勇氣,支撐起基本正常生活的運作,為同胞奪回正常生活的存在感,抵抗戰爭的恐懼。 

  ・重拾尊嚴與盼望

  「每個人都希望能盡快回家。娜塔莉亞已經開始想像裝上窗戶,有時也想像從頭開始蓋大樓、打掃與整修街區。」 

  宵禁、防空警報、隨時從天而降的飛彈,都在提醒努力維持正常生活的人們,戰爭還沒有結束。但在這艱難的時刻,重新運轉的日常生活象徵烏克蘭沒有屈服。人們重拾尊嚴與盼望,相信戰爭終究會過去。 

本書特色 

  ・第一手烏克蘭人的戰時生活報導,以平民百姓的視角呈現烏俄戰爭。

  ・作者曾居住烏克蘭多年,對市景、社會氣氛、歷史背景有詳盡的描述。

  ・著重在公民抵抗,呈現許多市井小民的戰時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 

  波蘭報導記者,曾報導烏克蘭、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的戰爭與武裝衝突,亦是馬航17號空難發生後抵達現場的第一批記者。2015年榮獲美國耶魯大學波因特基金會頒發給優秀媒體人的獎學金,並於2019年榮獲波蘭MediaTory記者獎。著有《來自新俄羅斯的問候:烏克蘭戰爭的目擊者》與《一場改變我們的戰爭》等著作。 

譯者簡介 

鄭凱庭 

  政大斯拉夫語文學系學士,波蘭華沙經濟大學國際貿易管理碩士。譯有《怪誕故事集》、《犁過亡者的骨骸》、《垃圾之書:面對人類將被廢棄物所廢棄的事實與行動》。 

目錄

第一章 撕裂

前一天/隨筆 春天,他們要蓋房子/戰爭開打/隨筆 我現在很害怕/新現實/隨筆 乘坐頭等艙撤離
 

第二章 韌性

戰時點滴/隨筆 道別/沒有「gi」的日子/隨筆 鑰匙/基輔郊區的戰鬥/隨筆 掠過頭頂的火箭彈/鋼筋混凝土/隨筆 紅色羽絨外套/家不可能裝進行李箱/隨筆 自己家/哈爾科夫地鐵的兩個世界/隨筆 基輔的喘息/盔甲下的人們/隨筆 生與死/唯一的熱情/隨筆 趁他們沒開火,快!/時間:五點十五/隨筆 全都不好/志願醫生
 

第三章 希望

昨日與今日/隨筆 我們造一堵牆/自由歸來/隨筆 少女的夢/國家支柱/隨筆 你們還好嗎?
 

後記

致謝

序言 

  只要看著尤莉亞(Julia)空洞又呆滯的雙眼,就知道一定發生了可怕的事。不斷有平民從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Donbas)撤離出來,戰爭在此肆虐,已經持續了八年,現在的情況又更殘酷。 

  這區的火車只開到頓涅茨克州(Donetsk Oblast)的臨時首府,克拉馬托爾斯克(Kramatorsk)。在俄國入侵之前有十五萬人居住於此。三十四歲的尤莉亞是計算機科學講師,興趣是背包旅行,她想幫助突然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們。雖然在頓巴斯站出來投入志願活動的人不多,但整個烏克蘭社會幾乎都動了起來。眾多志願者協助分配食物與藥品、將人們帶離砲火地區、修理運來的汽車、為士兵或自己準備裝備。火車站裡面也有許多提供支援的人,鳥瞰克拉馬托爾斯克的火車站呈現大寫字母H,可以看到志願者在周圍負責指揮人流並維持秩序。儘管四月陽光和煦,但待在街上幾個小時還是會讓人冷到起雞皮疙瘩,多虧這些志願者,人們才能在綠色的帳篷裡享用熱食與飲料,保持暖和。 

  撤離的人有不少老弱婦孺。對老人來說相當艱辛,因為要前往克拉馬托爾斯克,要轉乘好幾趟車,跨越一百多公里。有些人要逃離被砲火襲擊的城鎮,卻在等待巴士的時候遭遇不幸。不過在克拉馬托爾斯克,可以說暫時脫離險境。 

  尤莉亞走向綠色帳篷,準備在火車站開始她第一天的工作。她一直都在幫忙,但人們不斷撤離,所以她也不會長久待在一個地方。因為前線正向克拉馬托爾斯克推進,政府好幾個星期前就已經呼籲非志願者,或非服務於重大基礎設施的人離開頓巴斯,以利軍隊作業;這座飽受砲火蹂躪的城市正迅速衰敗,變得荒蕪。尤莉亞想有所作為,所以不打算離開,因此她得加入當地的志願者,或是去基礎設施幫忙,否則自己留在那裡只會成為負擔。 

  其他志願者原本以為她想要插隊上月台,在交談後才知道她想幫忙,他們這才讓她過到月台。她走了幾步,手機突然震動,然而廉價智慧型手機在強光下什麼也看不清楚,於是她退到角落,直到牆壁遮住陽光才終於能讀簡訊。她在戰爭初期遇到的一位記者問她,撤離的巴士會從哪裡離開。尤莉亞的英文能力有限,花了幾分鐘才弄懂記者在問什麼,回答說她不知道。要不是這封簡訊,她大概已經踏進帳篷、套上了志願者穿的螢光背心。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突然響起。尤莉亞這時才親身體會到,原來飛彈落下的前一刻,是聽不見聲響的,她以為是有人在很近的地方開槍,可能在車站廣場的另一側。她跑向車站入口才意識到自己做了蠢事——她應該留在原地並趴在地上。兩顆近五百公斤的集束炸彈在車站上空分解,散成子炸彈後造成大面積殺傷,而子炸彈不會同時爆炸,所以會讓人覺得地面好像裂開了。尤莉亞的眼角瞥見閃爍、煙霧、倒落地面的綠色帳篷,所有東西都被煙霧與塵埃抹成灰色。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靠著雙腿下意識地往前走。她看到火車站玻璃門後的人群,知道自己進不去,旁邊有幾個人跪著躲在牆後面,她就過去一起雙膝跪地,彎下腰、低下頭。爆炸聲突然從另一頭響起,大概有破片飛來打到什麼,尤莉亞感覺灰泥灑在她背上。她很害怕,不知該如何保護自己。 

  爆炸停止後,充滿痛苦與折磨的尖叫聲起此彼落。入口前的停車場有輛車在燃燒,旁邊的車也接連起火,尤莉亞擔心車子會爆炸,因此趕緊跑離那裡。她在迷茫中衝向最近的避難處,轉過身時看到一名男子,揹著受傷的小女孩,尤莉亞問他是否需要幫助,他們就一起扛起小女孩,把她放上長椅。男子提起孩子的上衣,遍體鱗傷非常嚴重,脖子上卡著破片,但沒有流血,似乎沒有傷及動脈。尤莉亞看到警車,擋下它的去路,把警察帶過來,請求警察為女孩急救。 

  好像有什麼東西把尤莉亞推向車站,不過她不確定是什麼,或許是好奇?她想看看自己究竟經歷了什麼,以及可能發生的事。尖叫聲傳來,雖然她很想幫忙,卻沒有太多能做的事,當時她的背包裡有一卷彈性繃帶,只是煙霧散去後,眼前可怕的景象令她猝不及防。她沒想到這種爆炸不只會撕裂四肢,也能直接把身體炸成碎片。人肉、器官、頭骨碎片四散在車站周圍的行李箱、手提包、背包和娃娃之間。地上躺著屍體,有人臉上卡著破片。地上四處都是大片血跡,無法繞過,尤莉亞只能踩著血水走過去。 

  她無法幫助重傷者,還好已有醫護人員在處理,不過重傷的人比醫護人員還要多。驚魂未定的尤莉亞靠著腎上腺素,勉強攙扶一些還能行走的人離開車站。當尤莉亞快要走到其中一個避難所時,聽到有人從教堂大喊「來這裡」,因為教堂裡有個安全的地下室。尤莉亞前後帶了一位老太太與一位坐在輪椅上、雙腿流著血的男人過去。第三趟時,她看到長椅上有一位老太太。 

  「妳能走路嗎?」尤莉亞問。

  「我有條腿很痛。」長椅上的老太太回答。

  「我看看。」 

  尤莉亞摸著老太太的腿,確認整條腿都在。當這位計算機科學家把手伸向腹部時,發現有塊她沒注意到的突起物。她稍微拉起老太太的上衣,才看見外露的腸子,顧不上內心的驚恐,她馬上向醫護人員求救。 

  尤莉亞再次走向車站,看見有個女人站在那,看起來驚魂未定,但還能走路。她周圍有很多包包,尤莉亞拿起她的行李,問她還有沒有同行的人。 

  「兒子,但死了。」烏克蘭婦人冷冷地回答。

  尤莉亞說服她躲在教堂裡,因為危險尚未解除,可能會有更多飛彈掉下來。 

  她回到車站時幾乎已經沒人了,只剩下柳柏芙(Lyubov)貼在女兒的屍體上。孩子的臉少了一半,眼睛處插著破片。幾十公尺外躺著圓點U戰術飛彈的殘骸,上面寫著「為了孩子」——這屢次出現的口號說明此次空襲,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報復;因為烏克蘭控制的城市對不被承認的共和國進行砲擊。這次空襲造成六十一人死亡,其中有六名孩童,以及一百二十一人受傷。 

  尤莉亞不斷哀求倒在女兒血泊中的柳柏芙去教堂躲好,最後終於說服了她。尤莉亞拎著她的東西,而柳柏芙抱起貓。她沒有哭,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情緒,好似什麼也沒發生,不過走到一半,她突然停下。 

  「我有女兒的護照!」她叫了起來。

  「我來幫你,要怎麼做?」尤莉亞問。

  「護照可以認出她。」 

  尤莉亞承諾把她送出去後會繼續幫她,所以後來尤莉亞帶著護照回去。她知道屍體在哪,也知道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只是屍體已經不在,收屍團隊已經把她帶走了。尤利亞扶著柳柏芙,一邊走一邊找收留死者的地方。她和柳柏芙說了許多話,最後變得比較熟識,得知柳柏芙的另一個女兒在文尼察(Vinnytsia),是她勸母親撤離的。她們來自巴赫姆特(Bakhmut),那裡的局勢會在接下來的幾週內變得危險。後來警察告訴他們,屍體指認將在隔天進行,也告訴他們相關醫療機構的地址。尤利亞把柳柏芙送到教堂,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柳柏芙隔天可以陪她去指認,要是地下室不舒服,也願意提供她住宿,若有任何需要幫助的地方都可以找她。  

  經歷了這一切,尤莉亞的情緒非常激動,要是這時遇到俄羅斯人,一定會馬上把他撕成碎片。直到回到家她才平復心情。 

  父親和祖父都在家,母親因為承受不住接連的壓力,得知俄羅斯在基輔地區的罪行後,不久前收拾好行李,已從克拉馬托爾斯克離開。因為頒布禁酒令,尤莉亞一週前自己釀了啤酒,她應該讓酒再陳釀兩個星期的,但她不想等了。 

  「今天是我的生日。」她邊說邊打開瓶子,把酒遞給父親和祖父,告訴他們自己今天經歷了多麼可怕的事。

  「你怎麼會這麼傻!」父親說。 

  幸好父親不知道她腦裡醞釀已久的計劃。二月二十四日,當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攻擊時,她立刻致電徵兵處,想要加入國土防衛軍的行列。她當時得到的回應是:「我們會在需要你的時候回電。」但此後她沒有收到任何消息。在克拉馬托爾斯克受到襲擊之後,她決定再試一次,這次她沒有打電話,而是直接到徵兵處申請入伍。雖然她想入伍的理由很老套——她想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幫上忙,但這同時也讓她有理由繼續留在家園。 

  尤莉亞不是唯一決心入伍的人,自願入伍的人日漸增多。根據二〇二二年八月的民調顯示,有兩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軍警部門服役過;近四成的受訪者參與志願活動;分別有百分之八十一與百分之六十的人捐款給軍隊和人道援助。正是因為民眾參與和出力,才會讓世上最大的軍隊之一陷入困境,使其未能達成預期的目標。 

  二〇二二年二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攻擊,這在現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只因為這是歐陸在二戰後的首次武裝衝突,將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而且造成的衝擊不可逆轉,也因為這是現代史上,受攻擊的社會總體參與度最高的一次。 

  烏克蘭人不僅大規模自願上前線,也普遍參與公民抵抗。他們為士兵及平民募款、組織援助,為了保衛自己的城鎮建造路障、準備汽油彈、焊製反坦克拒馬;或只是帶些茶點去軍事崗哨。他們盡己所能參與其中,有些人做偉大的事,有些人做小事,每個人都很重要。起身抵抗需要勇氣。志願者會進入砲火區送餐點、藥物或必要裝備。即使是沒有熊心豹膽的人,也在遠處幫忙;送來一車車的必需品,讓志願者去戰場上分發。其他人持續工作,以提供資金給平民和軍隊。 

  烏克蘭人好似已經內化了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暴政》(On Tyranny)一書中的第十二條規則: 

  「盡可能地勇敢」:

  若我們之中無人準備為自由而死,所有人都會死於暴政。 

  在攻擊最初的幾個小時裡,情況很糟,甚至是絕望的,但烏克蘭人沒有打算投降。抵抗與對勝利的信念前所未有地團結起這個國家。無論烏克蘭最終要付出多高的代價,烏克蘭人都不再是過去的烏克蘭人。 

  這本書是我二〇二二年一月到九月在烏克蘭的工作成果。當時我為《全面週刊》(Tygodnik Powszechny)撰寫報導,因此週刊讀者會在本書讀到一些先前的文章,不過有些部分重寫。

延伸閱讀: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衝突的管理:美國海軍陸戰隊教戰守則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世界戰爭圖鑑:從帝國遠征到世界大戰,從革命運動到恐怖攻擊,一部橫跨5000年的人類交戰史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艾森豪矩陣/艾森豪決定矩陣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巴菲特的〈5/25 法則〉或稱「兩份清單法(2 List Strategy)」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活著,在相遇中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完美練習:成功解鎖1萬小時魔咒 將技能轉化為本能的學習法則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111年災難應變演習設計訓練課程心得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未來生存地圖 面對下一個百年 用100張地圖掌控變動世界中的威脅與機會(上)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越野跑訓練技巧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危機管理10R原則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判斷的基本

Je Wei Young/讀書心得記事:F-35戰機 臺裔 美國空軍飛行員的零秒決斷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