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
 

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前文曾經提過,只要在外商與科技產業服務過的朋友,如果要問說業界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整合)系統,最「難」使用的的資訊系統,答案肯定是德國的「SAP」系統,其實並非系統操作問題,是因為我們「民族性」不喜歡按照「規定」與「制度」,一步一步(step by step)來進行。

個人在某大企業剛任職人資主管時,某天碰到一個問題,就問了在公司待了很長時間的一位同仁,這件事情公司有「規定」?還是有制定「辦法」?他隨口回我說,當然有啊!公司的辦法制定都非常周全,連搭車、走路、穿著、吃飯的規定都有制定啊!後來他帶我去檔案室,裡面厚厚的全新的各種辦法,不過,都長滿灰塵,可能從制定完成後,也沒什麼人去翻閱?

前兩天提到國軍的陸軍官校,非常「人治」都會依照「校長」、「長官」的「想法」去改變,碰到問題沒有去深入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這件事情有沒有「規定」?「辦法」?已經制定,是沒有按照規定去執行?還是執行出了什麼問題?需要去修正流程?所以改來改去,既沒有好的「傳承」,學生也被教育只解決問題的「表面」。

陸軍官校從27期開始,就跟前兩天提的韓國「陸軍士官學校」一樣,全面引入「美國西點軍校」的制度,一至四年級混和編連,由四年級擔任「實習幹部」,前文提過在民國59年4月接任陸軍官校,第九任校長林初耀將軍(陸軍官校第十期),做了很大的修正。

最近在陸官46期楊光漢學長的資料分享,查到民國61年由林初耀校長,在「黃埔月刊」撰文,題目為「服務母校兩年來的檢討」,其中有一段就把陸軍官校「混合編連」的改變,還有「實習幹部」的轉變,做了詳細的「說明」(圖一)

這篇文章解開心中之謎,從民國54年陸官「38期」入學開始,就把新生編成一個「新生營」,都為「學一營」下轄幾個連,在陸官「38期」前,一年級新生,都稱為「新生」,也是從38期開始,改稱為「入伍生」,而二年級至四年級還是混合編連,全部由四年級擔任「實習幹部」。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

民國57年4月,又再度改變將二、三、年級分期編連,而四年級到各營、連擔任「實習幹部」(圖二),一年級還是統一在「學一營」,所以,陸官38、39期這兩個期就開始「按期」編連,這時候的校長是「張立夫」將軍。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

文章裡面提到,民國59年10月在林校長任內,開始實施新的「實習幹部制度」,首先一至四年級,全部按期按兵科分連,將四年級的「實習幹部」全部改為「演習幹部」,各期學生原則上都「自治」(圖三),不過,裡面沒有詳細說明一年級的實習排長以上幹部,還有二年級的實習連長,是由誰擔任?

這個大改變,以前都有看過41期、42期學長撰文提過,三年級的「實習排長」比四年級的「演習連長」、「演習營長」來的有權力,根本是問題沒有解決,又製造另一個問題。

當時要做這大改變,主要是因為校長跟各級長官,都有提到高年級生,「霸凌」低年級生,尤其是「新生」的問題,難道這樣修改了,「四年級生」平時沒有擔任「實習幹部」,就不會有「霸凌」事情發生?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

個人特地又從民國58年6月,由陸軍官校自行出版的「陸軍軍官學校校史」第五冊中,翻閱到當年有很清楚的制定「實習幹部手冊」(圖四),裡面洋洋灑灑寫了每個「實習幹部」的權利與義務,還有實習幹部「獎懲權限」規定(圖五),那個層級可以要求、實施什麼「獎勵」與「懲罰」,都記載的「清清楚楚」,那也是說,如果有四年級「實習幹部」越權,應該要接受「懲罰」,當年還設有「榮譽委員會」,作為學生「懲罰」的組織。

所以,重點是擔任「實習幹部」的四年級學長,根本沒有弄清楚自己的「權責」,而長官也沒有要求所有準備擔任「實習幹部」,在上任前必須熟悉這些「制度」與「辦法」,如果「越權」將會受到什麼「處分」。

所以,到了民國62年2月,秦祖熙將軍(陸軍官校第十一期)接任,陸軍官校第十任校長,學校的學制因為也改成四年級分科,後面47期全面由三年級學生當家,初生之犢的「老虎」肯定會更加「剽悍」,變成一切都按照學生個人「修養」來決定「管理模式」,在「人治」之下完全不遵守「規則」,當然經過四年「陶冶」的學生,畢業後到部隊,也「潛移默化」把這些作為,帶入「部隊」的管理,這就是陸軍從前至今,一直為人「詬病」的「風氣」來源。

不過,個人相信,肯定不是只有「陸軍」有強烈的「人治」精神,一開頭就提到,我們的民族性大都也是「人」而異,喜歡依照自我「習慣」,去執行工作,這從自己在企業這麼多年,得到的「經驗」,我們經常都會聽到,各企業的老闆、主管說道,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是這樣嗎?看看某幾家做事情,會遵循著「規則」進行的企業,在台灣都現在能「發光發熱」,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歷年來很少有陸軍的「長官」 有好好討論與思考 我們陸軍官校畢業的「正期班」學生 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這些人與學校 到底在部隊與社會有什麼「競爭力」「吸引力」?學校的「競爭優勢」到底在哪裡?

《神箭陸武》中華民國陸軍防空飛彈部隊成立65周年紀念專輯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