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前文提到空軍「防空學校」,以及「高射砲兵部隊」,抗戰時期的國軍,共編組9個「高射砲兵團」、1個「照測總隊」及1個「測射雷達」大隊,所有部隊隸屬防空學校,團級「番號」介於「40-50」之間。
國軍的防空部隊,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一手規劃與組建,最初「防空部隊」來源,是從陸軍各砲兵部隊,招選軍、士官,也招收中央航校(空軍官校前身),飛行被淘汰的學生。
「空軍防校」第一期學生,是他招考中學以上學歷的學生,畢業後趕赴武漢,接收自歐洲購入,先進的照射器材。
直到1940年(民國29年)「防砲部隊」總共才有高射砲222門,探照燈38座,卻要部署全國各地(圖一),無法大量集中火力,防空效果有限。
民國25年1月頒布的「陸軍服飾條例」,各兵科都採用「顏色」來區分,「防砲部隊」被歸類在「砲兵科」中,底色為藍色,差別在左領章,掛了一個「聽音器」圖案(圖二),這算是「防砲部隊」最早的兵科「圖騰」?
「防砲部隊」當時屬於機械化部隊,還要操作來自國外的武器,部隊整體的素質遠遠高於陸軍部隊(圖三)。
「防砲部隊」除了火砲以外,還要有探照燈協助夜間照明(圖四)、(圖五),探照燈由「光源」、「反光鏡」以及「護蓋」三部分組成,當時國軍「防空砲兵部隊」的探照燈有直徑60公分、90公分、150公分三種,可以在不同領域使用,照亮在天空飛行的「敵機」。
除此以外還有「聽音器」(圖六)、(圖七)、(圖八),這種有大型喇叭形狀,可以偵測遠方的飛機發動機發出的聲音,在雷達尚未發明前,這是最好的「預警」方式之一。
另外,還有可以獲得目標距離的「測遠儀」(測距儀)(圖九),以及將所有資料,轉化成射擊諸元的射擊指揮儀(圖十)。
最後還有提供電源的「電傳機」(發電機)(圖十一),沒想到在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年間,就有這麼先進的電力裝備,今天真的長知識了!
所以,「防砲部隊」並非想像中這麼「落後」,抗戰時期的裝備,也可以算是非常先進,可惜後面世界都在進步,國軍的「防砲部隊」還在原地踏步。
抗戰後期美國開始軍援國軍,可惜「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國民政府的貪污腐敗,導致後來兵敗台灣。
所有在第一線為國「奉獻」的軍人、警察、消防人員,更多需要的是政府的支援照顧與資源提供,還有各級百姓的支持,不然,誰願意「赴」前方作戰呢?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