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前文有提到,陸軍官校四年新制,27期二年級開始,開始實施「實習幹部制度」,也帶到當時的在軍常服的肩膀上,佩掛「職務肩飾」,從第一代發展到現在的第五代(圖一)至(圖四)。
當時實習幹部,直接在草綠服上,縫上白色的「實習幹部」職務布條(圖五)。
民國59年10月在林校長任內,開始實施新的「實習幹部制度」,將四年級的「實習幹部」全部改為「演習幹部」,各期學生原則上都「自治」。
民國62年2月,秦祖熙將軍接任校長,從43期開始又恢復「實習幹部制」,當時43期是三年級,「實習幹部」職務,在還是用白布條縫在草綠服上。
陸官42期到44期的學制有點混亂,四年級上學期到兵科學校接受分科教育,下學期返校後,再輪流去接受傘訓等訓練,所以,43、44期應該都是三年級上學期,以及四年級下學期擔任「實習幹部」?
秦祖熙校長是一位有主見、想法的校長,他設計「鐵製」的職務幹部「職務名牌」,來代替傳統的「白色布條」,並且以顏色底色來分辨「實習職務」(圖六),首次出現於陸官44期三年級擔任實習幹部時期。
鐵製的職務名牌,「底色紅色」為實習「旅」部、「底色黃色」為實習「營」部、「底色藍色」為實習「連」部、「底色褐色」為實習「排長」、「底色綠色」為實習「班長」,(當時排部只有「實習排長」,班也只有「實習班長」)(圖七)、(圖八)。
新設計的「職務名牌」上「底色黃色」是實習「營部」,恰巧與軍常服的職務肩飾顏色「金黃色」是實習「旅部」有相互衝突。
所以軍常服實習「旅部」肩飾的顏色,也從「金黃色」修改成「橘黃色」,後來又改成「紅色」,而校旗隊在52期之後,軍常服肩膀上,開始佩掛「橘黃色」的肩飾(圖九)。
補充引用陸官35期王玉麒 大學長的留言:「 我們在校時,實習幹部的標示是在操作服上,右胸前有一塊長方形卡其布上,繡著實習的職稱」。
照片轉載自陸官37期畢業紀念冊、中國陸軍畫刊第151期(民國63年6月號)、陸官51期畢業紀念冊。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