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前幾天有個新聞,美國最大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Tesla Motors)、「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 SpaceX)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Elon Reeve Musk),去年八月接受美國西點軍校邀請,在學校與沙恩·R· 里夫斯(BG Shane Reeves) 對談,他位階為美國陸軍准將,目前是西點軍校第15任教育長( Dean of Academic Board)。(U.S. Military Academy Dean of the Academic Board.) (圖一)、(圖二)。
這次對談主要是針對「AI戰爭」與「無人機」在烏克蘭戰爭的「 真實狀況」,對內容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點閱下面的原文版或中文翻譯版觀看。
其實 看了很有心得與「感想」,不是針對「AI」技術與「無人機」 發展,而是這種邀請企業家到「西點軍校」對談的狀況 ,在我們國軍的「三軍官校」應該非常少見,尤其是「陸軍官校」。
在我們那個年代,來陸軍官校「訓話」印像最深刻,就是郝伯伯,還有黃埔老師何「一級上將」,然後各任總司令,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好一點?當時都是大太陽底下罰站聽訓,講什麼都不記得,只在等待「完了」,從稍息變立正,終於可以結束了。
在70年代國軍的陸軍軍官,被訓練要成為部隊的「幹部」,講白的就是「大小事」都要一手「抓」,所以,我們被訓練要跟「士官」一樣,體能戰技要好,能帶頭訓練部隊,什麼基礎戰鬥與體能都學,就是沒教我們怎麼成為一位「軍官」,其實,我也一直都不懂,反正下部隊,長官從來也沒教我思考,怎麼「計畫」、「命令」、「控制」、「協調」、「溝通」、「組織發展」?更不要說思考「策略」與國際化「接軌」的任何資訊。
西點出來的「主管」教我,身為中階以上的主管, 在你轄下的主管報到第一天,由自己親自向這位新任主轉實施簡報, 針對你的「期許」、預期「目標」、組織「現況」、目前每項「 計畫」的進度,有什麼「資源」可以運用,「預算」多少? 然後由新任主管討論,這樣的狀況,有什麼問題? 需要自己協助之處?
關鍵來了,這位新任主管到單位報到後,由「資深人員」向他說明, 現在團隊每位人員狀況,以及手中業務狀況, 每位同仁在分別向新任主管報告,自己的業務進度, 目前的遭遇的困境,希望後續請新任主管幫忙的地方。
所以,在美國陸軍裡,軍官就是負責思考未來並「計畫」、「督導」 與「協助」執行,而「士官」負責的就是去「訓練士兵」、「執行」 軍官完成的計畫。
民國60年陸軍部隊的「資深士官長」退光了以後,大量年輕的「常備士官」與義務役「預備士官」接任原來「資深士官長」的工作,因為長官擔心出事情,就全部要「軍官」一手抓,原來應該由士官做的實情,全部成為「軍官」的事情。
這也是前段提到,為何我們以前在官校,要被嚴格訓練,能成為士官兵「教導」、「模範」的幹部,如果沒有升到營部、旅部(群部)、師部(指揮部)擔任作戰幕僚,在基層幾年時間,每天都被衛哨勤務、裝檢、環境衛生雜事給「消磨」殆盡。
在成為陸軍軍官後,長官給我的目標,就是「不要出事」,誰出了「事情」就會被「懲罰」,誰能「平安下莊」,未來前途似錦,一旦誰的部隊出狀況,「落井下石」的戲碼就會不斷上演,所以,當時在部隊不是比誰「紅」,是看誰運氣好,不「出事」。
所謂的「出事」有大有小,不過,小事也會變大事,譬如長官來督導,衛兵打瞌睡、環境沒整理好、該簽名的表單沒簽、沒有照表操課、吹「戰備」時間內「戰備待命班」未到,出這些小事,輕則被「罵」、「申誡」,重責就到「指揮部」被檢討,或許會被「拔掉」。
當然因為演訓不及格,單位有人員傷亡、逃亡、被部屬告狀,那肯定不用說,「處份」與「調職令」馬上就下來,有時候自己打趣,每天都像在「筊杯」一樣,賭運氣好不好,能平安「下莊」的人,跟自己能力不一定有關,但是跟「運氣」有絕對關係。
個人是不清楚,今年陸官四年級學生,到部隊見習,是去學習部隊的什麼?相信應該也難學到什麼? 回頭看看西點軍校, 在學校邀請名人談「AI」與「無人機」的發展,真的無言。
最後,想起以前正規班時,某位跟我很好的學長跟我說,在部隊有三「不」保一生..
第一「不」:長官提問「『不』要搶著回答」
第二「不」:只要問會不會,一定要說「『不』會」
第三「不」:出了狀況長官提問,一定要回答「『不』知道」
這位學長後來「混」的很不錯,我資質「愚鈍」無法體會,老是搶著「做」,只能早點回家「混」。
期待有一天,我們的陸軍官校,也能邀請黃仁勳先生、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郭台銘先生到學校分享。
西點軍校發布的原文版: Inside West Point: Ideas That Impact 20250206
VIDEO
有找到中文翻譯版: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歷年來很少有陸軍的「長官」 有好好討論與思考 我們陸軍官校畢業的「正期班」學生 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這些人與學校 到底在部隊與社會有什麼「競爭力」「吸引力」?學校的「競爭優勢」到底在哪裡?
《神箭陸武》中華民國陸軍防空飛彈部隊成立65周年紀念專輯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1月13日是經國先生過世37周年紀念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陸軍官校實習幹部的標示演變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