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德生(林野) 臉書
退伍空軍上校, 詩人和作家,從事教學工作(兼專任34年)。1997年 ~ 2005年在國軍岡山醫院航訓中心擔任主任、美國肯塔基大學哲學博士1992年畢業。著有「肯塔基異鄉人」、「肯塔基老家鄉」、「北城舊事」。
從金門戰鬥營談起
林 野
1951年6月,倪文亞發行的「自由青年」雜誌封面刊出「暑期到軍中去」的 口號,為中央日報宣傳後,於是「中國反共抗俄聯合會」(青聯會)與軍人之友社發起本島和外島的勞軍服務,是以有第一支隊伍前往澎湖。1952年的青年節,老蔣總統指示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救國團),主任是蔣經國,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1953年起,「救國團」開始在軍方的協助下,舉辦寒暑假的青年戰鬥營,逐年擴大規模,陸續推出金門戰鬥營、屏東涼山的虎嘯戰鬥營、桃園復興鄉的霞雲戰鬥營、南投的霧社先鋒營、澎湖的海上戰鬥營,以及北橫、中橫與南橫的縱走。在當年經濟貧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因為有機會搭乘軍機和軍艦,收費低廉,報名時名額都要用搶的。
這個砥礪身心的活動,並非一般的遊山玩水,而是讓青年學生有機會接觸軍事生活,對軍人保衛國家的辛勞產生應有的尊敬。因此有請具有特殊技能的國軍部隊提供緊張刺激的準軍事訓練,例如走繩索吊橋和攀岩的山訓(谷關)、寒訓的滑雪(合歡山)、蛙人操的海訓(左營)等,儘管需要挑戰個人的體能,但學員樂於其中,「退伍」後留下難忘的回憶。
又如傘訓很要求安全,地面的基本訓練和傘兵相同,除了限制女性,男性學員必須通過過體檢和鑑定合格,最後纔在桃園龍潭(特戰部隊)或屏東潮州(空降部隊)安排一次1,200呎的空中跳傘,後來因小蔣覺得不放心,纔以跳高塔取代跳傘。滑翔機訓練是在岡山的空軍基地舉行,有些學員想當飛行員,日後立志報考空軍官校。
1955年的夏天,金防部首次在陳坑舉辦戰鬥營,後來改在金門中學,是動盪年代的大事。報到後領鋼盔,換軍服,司令官主持授槍儀式,幾天內和官兵一同生活作息。聆聽教官的講解,認識國軍的裝備性能和了解國防事務。受訓期間有內務規範、行軍、宿營、斥候、步哨、警戒、實彈射擊等訓練,當年去過的朋友還記得高登太武山、參觀擎天廳、蒞臨馬山播音站等軍事據點。1958年的823砲戰前夕因情勢緊張,8月6~9日急忙遣返,隨着金門中學遷台不得不停辦,一直到1986年纔恢復。
1966年7 月23日,馬祖戰鬥營在南竿的梅石幹訓班開訓,1971年也在北竿增加一個營隊,但因「單打雙不打」的安全考量,於1976年停辦。待兩岸軍事對峙和緩後,1987年,改在北竿續辦,更名為「大專青年訪問團」。金馬戰鬥營不僅增加軍方的人力負擔,有時經費開支不足尚需籌措,但廣受好評,對反共意識的宣傳,愛國情操的啟發都有一定的成果,在當時的嚴峻環境,雖然不脫政治色彩,但有其積極的意義。
1970~1972年,我在屏東大武營的衛生連服役,因連上收編軍樂隊,又是連隊康樂比賽冠軍,多次奉命為虎嘯戰鬥營暖場,帶動晚會活動的氣氛,附近三地門的排灣族原住民也主動加入歌舞表演。1971年,羅萬斗校長作曲的「涼山情歌」在那裡發聲,日後被芮斯傳唱不絕,因而成為「救國團」的招牌歌曲。
1975年,我在北醫讀大三時因擔任詩社的社長被課外活動指導組推薦,酌收一百元,參加「救國團」在交通大學舉辦的「歲寒三友」,班主任是趙守博,是菁英級的研習營,學員來自各民間大專院校的學生會主席或社團幹部,以及三軍官校的學生代表。一週的文武交流,學習領導統御,服務成長的學問,賦歸時大家惺惺相惜,依依不捨,多年後我在空軍服役還遇到同寢室的隊友。
「救國團」舉辦的活動是許多人的青春記錄,也是認識男、女朋友的好地方,有些人偶然相遇,互留通訊地址,藕斷絲連,後來攜手步上紅氈,牽手一生。一些膾炙人口的「救國團」歌曲,如陳秋霞的「偶然」、李翊君的「萍聚」迄今教人懷念。每當聽到「别管以後將如何结束,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常會觸動年輕的記憶,這就是人生的惜緣。
1969年,「救國團」解除與軍方的關係,1989年轉型為社團法人,從善如流,嘉惠學子。逾半世紀以來,在荒僻的山巔水湄興建了許多青年活動中心,提供旅遊的經濟型住宿,以企業的經營方式來回饋社會公益,其普世價值豈能被抹煞?那些年我們是這樣地玩,體認時艱,從來不奢華,如今「救國團」的自強活動已少了軍事色彩,彷彿變成另類的觀光旅行。
上文承蒙 溫德生(林野)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溫德生:過年將邁入人生的第76個年 已經20年沒有出書 這次在文友的鼓勵下 「北城舊事」一書 目前正作最後的校對 總算可聊以自慰!
溫德生:毋忘在莒 往事如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