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前文提到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生,擔任企業的「CHO」、「CHRO」,甚至是「CEO」,而西點的經營團隊成員中,會看到美國「空軍官校」畢業人員的身影,不過,幾乎「西點」畢業生,都不會太用美國「海軍官校」出身的畢業生。

以前曾經提過,美國空軍最早是隸屬於陸軍,早期的飛行員與航空隊將領,不少都來自「西點軍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西點軍校還有「陸戰學院」與「空戰學院」,所以,美國陸軍與空軍本一家。

至於美國「海軍」與「陸戰隊」都是同根同源於「海軍官校」,如果用熟悉的國軍海軍「陸戰隊」思考,可能會疑惑,感覺海軍「陸戰隊」,不論編組、作戰方式,基本上跟「陸軍」都雷同,怎麼會歸屬於海軍?

美國海軍「陸戰隊」跟歐洲一些海洋國家一樣,都是有其「固有」的傳統與歷史,很多年輕人也因為父親與家族歷史,過去曾經是「陸戰隊」,而加入成為「陸戰隊」的一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美國陸戰隊的隊徽(圖一),看起來就令人肅然起敬,而「陸戰隊」隊員的「禮服」,不論是「士官兵」(圖二)與「軍官」(圖三),不只莊嚴、帥氣,很多配件都有其傳統,或是戰爭留下的紀念。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歐美的海軍「陸戰隊」,最早就是海上軍艦成員之一,當己方與敵方軍艦相互開火作戰時,「陸戰隊」成員擔任「砲彈」手,幫忙傳遞、運送炸彈到各火炮(圖四)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等到敵我軍艦接近時,艦上的「陸戰隊」備好刀、槍,拉住繩索跳入、登上對方的軍艦,進行近身搏「殺」以「消滅」與「佔領」敵艦(圖五)、(圖六),還需要在軍艦接近敵人港口時,擔任「佔領先鋒隊」(圖七),換成小船划向港口,實施佔領任務,或是摧毀岸上的火炮,避免攻擊入港的我方軍艦。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

而平時在軍艦上的「陸戰隊」,也要擔任軍艦上的瞭望、守衛與警備,以及火炮彈藥「裝填」訓練(圖八)、(圖九)、(圖十),真的是多能工來的。

從這樣的敘述,大概可以理解,為何歐美的「海軍」與「陸戰隊」近似兄弟,因為,他們也都是船上的水手,只不過身份與職務不同,而「陸戰隊」除了要幫忙運送彈藥,還要攻入敵艦搏「殺」,體能與訓練就要比一般水手還嚴格。

這也令我解惑,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戰力要求更強?因為,他們的傳統就是要「剽悍」,從船上到陸地的任務都要能「勝任」。

這也讓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官,就有強烈的「執行力」、「使命必達」、「身先士卒」的精神,有別於海軍軍官,重視專業的技術能力。

照片與部分資料轉載自「Semper Fi: The Definitiv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S. Marines」永遠忠誠 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史。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歷年來很少有陸軍的「長官」 有好好討論與思考 我們陸軍官校畢業的「正期班」學生 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這些人與學校 到底在部隊與社會有什麼「競爭力」「吸引力」?學校的「競爭優勢」到底在哪裡?

《神箭陸武》中華民國陸軍防空飛彈部隊成立65周年紀念專輯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1月13日是經國先生過世37周年紀念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陸軍官校實習幹部的標示演變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