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這是我們的船

 

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前文提到美國企業,不少領導者都出身「西點軍校」,也提到「海軍官校」與「陸戰隊」是師出同門。

這兩天在老家,陸續大掃除與整理舊物中,找到一本當初在研究所畢業後,被老闆要求購買的領導管理書籍,而這本書當年也被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列為主管必讀的好書之一。

這本書的作者是「麥可.艾伯拉蕭夫」(Michael Abrashoff),畢業於美國海軍官校(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USNA)。

Peter Wu:​​這是我們的船

書名:中文「這是你的船」(It's Your Ship: Management Techniques from the Best Damn Ship in the Navy),出版於2002年5月22日(圖一)。

作者是以他在1997年6月20日,正式接任美國海軍「班福特號」(USS Benfold)(DDG-65)艦長,經過20個月的歷練過程與心得,寫下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出版後,一下子洛陽紙貴,很多企業老闆紛紛要求各級主管閱讀。

Peter Wu:​​這是我們的船

2004年12月29日,作者延續前書,再度出版Get Your Ship Together: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Ownership from the Keel Up(圖二),(無中文版)當時管顧公司,也以本書內容為主軸,設計成「團隊領導」體驗課程。

Peter Wu:​​這是我們的船

後續在2008年4月7日,作者再度發行新書:中文版「這是我們的船」(It's Our Ship: The No-Nonsense Guide to Leadership)(圖三)

Peter Wu:​​這是我們的船

圖四為前兩本書,中文翻譯版的封面。

相較於美國「西點軍校」訓練領導者,重視讓領導者在「風險管控」、「危機處理」、「策略決策」的能力提升。

美國「海軍官校」訓練領導者,在於以「團隊」(船)為核心主軸,團隊的領導者(艦長),在於如何讓全體同仁,能夠「同舟共濟」。

這也是為何本書在2002年5月出版後,獲得很多企業主的青睞,如何能「留住」好人才,以及讓團隊成員,各自發揮所長,並得到合適的激勵,是21世紀整個「人力資源」轉變的方向。

就像「這是你的船」(It's Your Ship: Management Techniques from the Best Damn Ship in the Navy),開頭導論寫的:「每年加入美軍二十萬人次中,有七萬人(近35%)提前申請退伍,而能力很強的人,是最先選擇離開部隊,每位新兵的招募成本高達三萬五千美元,加上訓練費用更是驚人。

最終的一句話更是應證,人力資源管理的結論,「超過65%選擇離職(退伍)的員工,其實唯一的原因,都是想要離開自己的『上司』」,所以,領導者稱職與否,將導致組織人力資源,留下或流失的主要原因。

照片與內容轉載自:It's Your Ship: Management Techniques from the Best Damn Ship in the Navy

Michael Abrashoff

(2002年5月22日)

中文翻譯版「這是你的船」

翻譯者:許美玲、林俊仁

久石文化公司出版

2007年(民國96年)2月15日出版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 ※ ※ ※ ※

Peter Wu:​​這是我們的船

博客來-這是我們的船:卓越團隊的領導技巧(修訂版)

內容簡介

這不只是你的船,是我們的船,是大家的船!
艾伯拉蕭夫繼《這是你的船》後的最新力作!
如果我們同在一艘船上,遇到暴風雨時,艦長和士兵一樣會被雨淋溼;沉船的時候,大家都會溺水。


  ☆獲選為國家文官學院104年度公務人員專書閱讀書目
  ☆獲選《經理人月刊》成功經理人的私房書單18本書之一

  《這是你的船》作者分享了他短短兩年,運用十大領導技巧把混亂不堪的班福特艦打造成明星軍艦。軍艦上的口號是:「這是你的船!」作者發揮領導力使每個官兵對軍艦負有責任,繼而把他們塑造成能獨當一面的部屬,因此班福特艦也成為太平洋艦隊中最優秀的軍艦。

  《這是我們的船》則是作者退役後投身企業顧問,對領導力有著更深的體悟。班福特艦儘管優秀,但如果其他軍艦任務失敗,也代表艦隊失敗,這樣班福特艦是不是優秀並不重要。所以這不只是「你的」船,而是「我們的」船,它既屬於船上的每一分子,也是艦隊的一部分,全艦官兵需要對艦隊更高層次的目標任務負責。因此,作為部門主管不只要向下管理帶好自己的部門,更要做好向上管理為上司排憂解難,與其他部門相互支援,這樣公司才會真正成功。

  歡迎大家上船:領導者應該懂得吸引對的人才,運用熱忱、歡迎來帶領新員工上任,並使他們快樂且期待每一天的工作。下馬威只會使新成員感到惶恐,惶恐只會阻礙任務的達成。

  成功的組織必須卓越:優秀的領導者要向員工展現何謂卓越,並激勵他們自動自發完成任務。透過群策群力,建立員工自信,給予低階員工尊嚴,讓每個人都能共享組織成功的利益。領導者越快將它變成「我們的」船,「你們的」船越能全速前進。

  創造直言敢諫的環境:沒有人喜歡壞消息,但面對現實吧,壞消息也是有益的。領導者應該作為員工的表率,把壞消息在第一時間公開回報給長官,並私下挑戰上級不合理的決策(但要注意措辭)。

  位階不重要,重要的是團結:不團結的團隊,就像一盤散沙,員工會感到厭惡而開始懶散,伺機跳槽,組織很快就會癱瘓。要打造一支高效率的團隊,不可缺少的步驟包括:制止未經思考的對立、凝聚眾人的力量、訂立高標準、儘可能地使工作變得有趣,並不吝給予讚美。

  以員工為第一優先:下屬能夠看清領導者是否只顧自己,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部屬,這種領導者將會不受下屬歡迎,甚至遭受唾棄。你應該表現出你以員工為優先、尊重員工、適當授權,以及幫助員工取得佳績。

  引導員工做重要的事:你可以重申公司過去的成就以激勵員工、確保所有人都了解其工作的必要性、強調核心價值、避免分散注意並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

  迎風航行必須承擔風險:領導者在航向風險的汪洋時,必須替自己的賭注避險,避開不值得的風險,並分辨何種風險是不容忽視的。

  真我本色,以身作則:作為領導者,部屬會密切觀察你的一言一行,從中尋找關於你的個性、心中真正的想法,以及你對他們的期望等相關線索。優秀領導者以身作則的最佳表現可以化為四字箴言:做對的事。

  麥克.艾伯拉蕭夫的故事,以及他在班福特艦的獨特領導風格,已成為美國海軍的傳奇。運用前所未有的管理技巧,艾伯拉蕭夫顛覆了美國海軍的傳統,將班福特艦改造成極致效率的楷模。不僅令人驚嘆地降低了成本,成為太平洋艦隊中最優秀的軍艦,更激勵出全體官兵的卓越表現。

  在《這是你的船》一書中,艾伯拉蕭夫講述了班福特艦的非凡成就,這本書已成為領導統御的經典。現在,艾伯拉蕭夫的新書《這是我們的船》,則聚焦於在班福特艦與企業演講生涯中所習得的領導、激勵、管理洞見及祕訣。

  艾伯拉蕭夫運用現代商業界、政府公部門及非營利組織的大小實例,提出與時俱進的建議。他由經驗得來的實用方法體現於許多主題,包括:如何激勵員工勇於任事並隨時全力以赴、營造直言不諱的環境,以及敢於突破常規並承擔必要的風險。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捲起袖子實作的領導書。就讓艾伯拉蕭夫艦長立刻告訴你與員工:該怎麼做?怎麼才能做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可.艾伯拉蕭夫(班福特艦前艦長)


  麥可.艾伯拉蕭夫(Michael Abrashoff)艦長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研究所,主修政治學。三十六歲時,擔任美國前國防部長裴瑞的軍事助理。當他卸任軍事助理後,旋即接掌班福特艦,成為太平洋艦隊最年輕的艦長。艾伯拉蕭夫接任艦長後,立即透過一系列的改革,在短短的兩年內,把一艘混亂不堪、績效奇差的軍艦,打造成一艘美國海軍最優秀的軍艦。為了幫助更多的企業組織也可獲得同樣的成就,艾伯拉蕭夫艦長於2001年離開海軍後,在波士頓創辦基層領導(Grassroots Leadership)管理顧問公司,並擔任執行長。你可以透過以下網址連結他的網站:www.grassrootsleadership.com/

譯者簡介

張芝瑋


  台大財務金融所畢業,具美國財務分析師資格,曾任職國內金控與外商銀行外匯交易部門。2013年移居美國波士頓,現任職美國避險基金公司。

目錄

導論:這不只是你的船,而是我們的船  013
 
第一章 啟航:歡迎大家上船  023
在新人上任前就準備歡迎他們  027
讓新人覺得自己被關心  029
給新人一本通往成功的護照  030
優秀的員工並非唾手可得  032
向真正了解你需求的人尋求建議  035
向上司致敬(並向他們學習)  037
持續招募員工,即使他們已經報到上班  039
 
第二章 善於激勵:鼓舞每個人做到最好  043
讓他們掌舵,但勿偏離航道  046
訓練你的人員全速前進  047
給部屬根與翅膀  051
讓優秀的員工大放異彩  059
投入,然後脫離  060
花點時間在污水系統吧  062
小心縫隙  064
讓部屬準備好迎接成功  066
幫助部屬跨越障礙  068
改變部屬對失敗的看法  072
讓部屬以自己的工作為傲  073
讓員工不只掌握自己的工作,而是掌握自己的命運  075
讓部屬的職場生活多一些趣味  077
 
第三章 鼓勵部屬暢所欲言:培養說真話的環境  081
讓官兵向上將說實話  088
讓說真話成為你的招牌  089
絕不讓部屬知道你想聽什麼,他們只會附和你  091
問題發生時,先問部屬發現這個問題多久了  092
不論多痛苦,都要在第一時間傳達壞消息  093
克制討好上級的衝動  095
坦白說出事實以表達你的關心,但態度仍要充滿敬意  097
確保訊息在階級間雙向流動  100
別讓自己困在細節當中  101
鼓勵人們跳出框架(但不要太誇張)  104

第四章 全員集合:同心協力  107
你不一定要成為上將  111
任務目標:團結合作  113
顧客也喜歡同心協力的團隊  117
讓人人都有機會掌舵  119
別做虛有其表的事  121
讓部屬過得更好  122
打破僵局  126
問題不在人,在制度  129
領導力訓練能帶來豐碩的成果  131
替部屬保留顏面  133
盡可能地表揚員工  134
讓最自負的士兵負責領導  135
設立高標準  137
 
第五章 頭銜不是萬能的:創造互信的環境  141
優先考慮部屬的權益  146
信賴的環境不能只靠人們維護,還必須有適合的制度 148
在乎能帶來信賴感  150
追求卓越但避免自負  152
不濫用位階  153
總是比別人更努力  154
信任,訓練,授權  156
別忽視基層人員  157
對屬下友善,但不能稱兄道弟  161
一視同仁  165
你不需事事都做到完美無缺  169
 
第六章 星光領航:傳達組織的共同目標  173
鑑往知來  177
設定清楚的組織目標  180
理解比信任更重要  185
只專注於重要的事物  187
別以為部屬早就知道組織的核心價值  190
從失敗中獲取教訓  193
 
第七章 迎風航行:承擔必要的風險  197
知道什麼風險可以事先避免  200
即使你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也要保持尊敬的態度  203
不冒不值得的風險  205
確保你有備用計畫  209
不可一味逃避風險  210
 
第八章 真我本色:以身作則並達成績效  215
可以從基層的工作發掘領導者  222
失敗的經驗可以成為絕佳的導師  223
治癒你的大頭症  226
讓部屬自由發揮  229
用你的氣度贏得權力與快樂  231
突如其來的挑戰可以讓人成長  233
了解自己的影響力有多大  235
準備好應付各種突發狀況  237
熱愛你的工作  239
由你帶頭  240
做對的事  241
 
尾 聲 領導者必須謙卑  247
    誌謝  249 

內容連載 

第二章 善於激勵:鼓舞每個人做到最好
 
要把一個企業變成贏家,你必須說服每個人全力以赴,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但許多年輕人不了解何謂卓越,更別說明白它看起來、聞起來、感覺起來是什麼樣子。這不代表他們是不好的人,只不過缺乏一個可以激勵他們的楷模。又或許他們的朋友總是對表現好的人嗤之以鼻,所以他們只願做到最低標準,但求及格就好。你的挑戰在於:用行動向他們展現何謂卓越,使他們想在自己的人生中達到卓越,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並向他們展示員工如何能從一個成功的組織中獲益。追求卓越絕不是一句抽象的口號。一個偉大的領導人必須定義何謂卓越,鼓勵他的團隊用創新的方法超越巔峰。這的確不容易,但做得到。

班福特艦所締造的紀錄就是一個見證。我的士兵是從全體海軍中隨機挑選出來,他們都是善良、可靠、勤奮的士兵,且當中沒有人含著金湯匙出生。許多應募而來的男女都只有高中畢業,有些甚至惹過麻煩。他們把從軍視為幫助自己獲得一份民間工作的墊腳石,只是數饅頭過日子。

乍看之下,這些士兵並非可造之材,但我們都知道,也必須明白,第一印象常是錯誤的,尤其是以之來判斷一個人的潛力時。

我只不過是運用以下的方法:有限度地授權、不斷地訓練和演習,以灌輸他們自信、對每份工作都賦予尊重(包括汙水管理)、創造所有官兵之間的信任、讓大家共享這艘船成功的利益、教導每個人從失敗中學習,好讓我們的船全速前進。

湯姆士.史都華是現任《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總編,他曾在《財富》(Fortune)雜誌上建議,一個組織不只需要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還需要授權聲明(permission statement),一個書面或心照不宣的共識,使員工有權思考、回應抱怨、表達不同意見,以及在老闆指示的範圍內作決定。在貨櫃商店的分店裡,銷售員和收銀員被授權主動解決客戶的問題。即使他們因此而犯錯,但這些錯誤通常不會比主管親自處理可能犯的錯更嚴重。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曾隨機抽取了幾個曾犯過的重大錯誤,分析結果顯示,即使當初多幾個主管蓋章批准,這些錯誤也無法因此避免。

企業和海軍一樣有一堆枝微末節的規定,使人們無法採取主動並做對的事情。當高登.班休(Gordon Benthune,他恰巧曾是海軍預備役的特等士官長)以及葛瑞格.柏瑞門(Greg Brenneman)分別接任洲際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執行長與總裁時,他們接手了一本九英寸厚的書,裡面全是繁複的規定,這本書以「不該做手冊」為全體員工所知。

面對這堆讓人遲疑的錯綜複雜規定,多數員工除了被明白告知的工作內容以外,其餘什麼也不能做。班休和柏瑞門把一本手冊帶到停車場,丟進一個鋼桶中,澆上汽油,再投入一根點燃的火柴,他們用這個行動宣示了一個新的開始。

我試著對我的官兵做同樣的事情。當然,我不能把海軍準則燒掉,但在謹慎的前提下,我可以、也曾經挑戰或避開了許多不合時宜的規定,並且賦予它創新的詮釋,以激勵我的官兵做到最好。而我的官兵則教會了我謙卑與振奮。我不曾期待他們的表現會遠超過我的期望。我們想出以下技巧以發掘出彼此最好的一面。
 

讓他們掌舵,但勿偏離航道
 
相較於企業執行長,海軍指揮官能使用的激勵工具很少,而且軍中有更多惡名昭彰的官僚與階級,我們必須處理這些使人消極的制度。我無法給我的士兵加薪或獎金,升遷的機會則需視軍中的職缺狀況來決定,而且還要通過標準化的升遷考試。但我可以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工作是有意義且重要的。若班福特艦能夠成為一艘頂級戰艦,那麼船上的每個人都會是贏家。

「授權」這個一度在管理學研討會中被濫用的口號,如今在企業界中聲名狼藉。我認為原因在於人們並不真的了解授權意味著什麼。被授權代表了你有一個可操作的範圍,在範圍內你有能力做決策。但唯有被授權人知道界限在哪,且從不越界,授權才能發揮作用。

身為領導者,我們必須為人們劃定界限。他們必須了解,自己可以在既定航道內自由發揮,但絕不可偏離。領導者必須強調那條被授權者絕不可跨越的界限。

在海上航行時,指揮官會在所謂「有效命令」之外加上夜間命令,藉此強調那道不可跨越的界限。有效命令告訴所有在駕駛艙、戰情中心,以及在船上值班的士兵,他們有權可以做哪些事情、何時可以做這些事。當他們必須採取指揮官沒有明確指示的步驟時,則有效命令中亦定義了什麼樣的行動是可接受的。值班者每個月至少要讀一次指揮官的有效命令,以確保他們了解並能遵循指示。  

但這並不是全部。每天晚上艦長會發布另一套命令,稍微修正有效命令,他會考量值班士兵可能會遇到的特殊狀況,好比天氣、該海域其他船艦的航道、設備故障、人員調動,以及其他一切有效命令發布後可能遇到的問題。夜間命令規定了因應這些突發狀況的行動界限。士兵被授權掌舵,但他們必須維持在既定之航道內。
 

訓練你的人員全速前進
 
約翰.伍登(John Wooden)這位傳奇的籃球教練常說:「沒做好準備,就等於準備好失敗。」我全部的軍旅生涯都證明這句話是對的:越是努力練習,越能獲得勝利。

以羅伯.史托佛(Robert Stover)作為例子,當年他以少尉的身分到班福特艦報到時,看起來實在不太聰明。這位來自阿肯色州,動作慢吞吞的小子,曾在一艘狹小的兩棲戰艦服役,那艘船的最高時速只有十二節。高科技的班福特艦則全然不同,全速前進代表的是三十一節,他必須以飛快的步調處理官兵的事務,以前他從不需要這麼迅速地作出這麼多決策。

更糟的是,我需要他做的是防空戰指揮者,這或許是船上最快、最複雜的工作。坦白說,連我自己都無法勝任這份工作,我的協調能力不夠好。這份工作最適合任天堂世代,需要專注力與協調力,在空戰時能一次操控幾十個儀表板、追蹤敵軍位置、雙手並用觸擊電腦控制台上的所有按鈕,還要一邊用腳切換無線電。即使你的F-18戰鬥機擊落了所有敵機,如果沒有待命的空中加油機用足夠的燃料把所有的戰鬥機帶回母艦,一切也是枉然。這是我所知道最困難的工作之一。

我們花了四個月才讓羅伯跟上這份工作的步調。我們專心地訓練他,大部分時間進行團體演練,整個艦隊每天都在練習。我們用內部電腦系統模擬空戰情形,讓羅伯學會了如何操作電腦、使用無線電、在腦海中掌握三度空間的戰況,引導附近所有的飛機,並記住每架飛機的耗油率。四個月後,他的進步讓人讚歎。 

他是如此優秀,所以當作戰部主管達夫.哈利希(Dave Hallisey)因另一個目標而離開班福特艦時,我們很快便決定讓羅伯暫代作戰長,直到新任作戰長來報到。羅伯既有能力又渴望成功,而我們給了他機會,他又再次地達到甚至超出我們的期望。

訓練員工是個永不停歇的任務,需要時間、決心與投資,但它們會帶來極為豐厚的回報。織品製造商美利肯(Milliken)要求工人每年須進行一週的訓練;通用電器和摩托羅拉(Motorola)藉由所費不貲的員工訓練,打造了業界有名的深度經營團隊;而貨櫃商店在員工上班的第一年就進行了241小時的訓練(超過整整六週)。貨櫃商店每平方英尺可創造400美元的營收,超過同業的125美元。連續八年,貨櫃商店都在《財富》雜誌的「100間最佳工作場所」名列前茅。

詹姆士.麥奎爾(James Maguire Jr. )同時是非凡的訓練者與受訓者,他是市值數十億美元的費城保險公司(Philadelphia Insurance Company)執行長,也是位鐵人三項選手。麥奎爾曾經兩次參加夏威夷大島的世界鐵人比賽,在賽中,他於凱魯瓦納灣游了2.4英里,接著跳上腳踏車騎了112英里,橫越廣闊的火山岩區,最後再沿著海岸跑26.2英里。「嚴峻」兩字絕不足以形容這種比賽。但麥奎爾以商界和運動場上的嚴峻挑戰為樂,他明白訓練和準備是在這兩個領域成功的關鍵。

為了抓住特殊險種的商機,公司不同地區的代表組成員工委員,他們的多樣背景激發出各種不同的意見,麥奎爾很重視他們所進行研究。他解釋道,最好的觀點通常是那個你從沒聽過的。

為了確保他的員工獲得決策所需的所有資訊,他把公司全國業務的顧客資料都轉化成一個網路系統資料庫。他說,這個系統隨著公司業務一起成長,因此可以衡量績效,並幫助重視永續成長的領導者。雖然這個系統對改善績效很關鍵,但擁有專業又愛追根究柢的員工更為重要。

在任何公司,訓練都是有益於員工的。特別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專業技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得陳舊過時。以前,不斷追趕最先進的技能只是個選項,現在則是必需。匹尼鮑茲公司(Pitney Bowes)執行長麥可.魁特利(Michael J. Critelli)曾經強調過這個論點。這間原本製造郵戳機的公司,後來轉型成為一家多角化科技中心。 

魁特利的父親是紐約羅徹斯特甘尼特公司的一位印刷工人,魁特利從父親身上學到如何因應變動。「1963年,他剛開始投入研訓時,那兒總共有800個印刷廠商,」魁特利某次在華頓商學院演講時告訴聽眾,「1977年,他退休時廠商僅剩下260個;等到1994年,他拜訪那兒時就只剩下14個。」時代在改變,而且變得很快,我們只能好好因應這個改變,否則就會落伍。
 
給部屬根與翅膀

 
父母常被提醒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與翅膀。根代表的是扎實的技能與價值觀;翅膀代表追求目標的渴望與自信。諾曼.賓克(Norman Brinker)為他的商業門徒提供了兩者,這點沒有人做得比他更好。這位餐廳老闆創立了牛排啤酒餐廳(Steak and Ale),接著收購了奇利(Chili’s)餐廳,將它擴展為市值12億美元的全球連鎖家庭式餐廳,共有750家分店,從西雅圖到阿爾巴尼亞都看得到它。

他的門徒們可說是餐飲界的名人錄,包括利百勤企業(Rubicon Enterprises)的老闆狄克.理費拉 (Dick Rivera)、中式連鎖餐廳P. F張(P. F. Chang’s)執行長瑞克.費德利可(Rick Federico)、墨西哥餐廳(Mexican Restaurants)總裁魯尼(Lou Neeb)、厚片起司 (Chunk E Cheese’s)母公司CEC娛樂公司的總裁兼執行長理查.法蘭克(Richard Frank)。他們一致認為賓克擁有慧眼識英雄的天賦,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並堅定地促使他們達成目標。他給員工自主權、堅定的信任和建立自信的機會。經過這樣的指導,他的畢業生肯定擁有翅膀,可以飛得又高又遠。

賓克的誠實正直也同樣重要。處理客戶、供應商與員工問題時,他都嚴禁偷工減料。他堅持公平地對待所有人,並向他的每位員工灌輸他的核心價值。簡言之,他給了他們根。

即使離職多年後,他的畢業生仍與他保持聯繫,而他也常主動聯絡他們。他從不遲疑主動打電話給他們,並提供幫助。就像一位好爸爸,他不停地鼓勵那些他所關心的人,彷彿個熱鬧的大家庭一樣。

近年來,許多有名的大公司也實踐了和諾曼.賓克相同的理念。這些大公司體認到優秀的領導者是非常稀有的,所以能從內部培養領導者的公司,可說是遙遙領先那些無法育才的競爭者。 

這些公司包括了通用電器、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寶鹼公司(Procter & Gamble)和聯合利華(Uniliver),他們擁有令同業稱羨的高階訓練計畫與文化。舉例來說,高盛銀行不僅績效勝過其他投資銀行,更發揮了擴及紐約市金融圈以外的重大影響力。高盛畢業生以及他們的成就締造了傳奇。這間銀行的前高層主管中,亨利.鮑森(Henry Paulson) 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羅柏.魯賓(Robert Rubin)擔任花旗(Citi)銀行總裁,喬恩.科爾辛(Jon Corzine)是紐澤西市長,羅柏.左力克(Robert Zoellick)領導世界銀行,約書亞.博爾頓(Joshua Bolten)是前總統布希的幕僚長。高盛銀行招募最好的人才,訓練他們,讓明星員工交出最好的成績。當其他重要金融機構深陷次貸風暴,並認列數百億的損失時,高盛得以避開風險並提高獲利。

是什麼樣的真知灼見使得這些巨人可以名列前茅?一份由翰威特(Hwitt)顧問公司與RBL集團聯合進行的研究,發現了一套他們認為可以適用於任何公司的最佳流程:
 
●投入時間(包括你與你的執行長的時間)與金錢,你不可能用小本經營的方式培養領導者。奇異(GE)公司的杰佛瑞.因曼(Jeffery Immelt)親自檢視公司前六百名經理人的進步情形;美敦力醫療(Medtronic) 的比爾.豪金(Bill Hawkins)用一半的時間培養領導人才。在班福特艦時,我親自參與每個重要的團體訓練。

●及早挑選可造之材。頂尖公司在初期就開始培養領導者,通常還會窺探暑期實習生的優秀特質,依此給予正式職位。

●把潛在領導者分派到有助其職涯發展的崗位上,填補他們的經歷缺口。就如同我對羅伯.史托佛做的一樣。最困難的工作通常就是培養領導者最有用的工作,他們可以從中學習。

●盡可能用潛在領導者現任的職務培養他們。讓經理人在特別挑選的職務中輪調,對公司的各單位部門是很困難的。一個填補經歷缺口的好辦法,就是在經理人的專業以外增加短期的任務分派。 

軍隊對未來領導者的培育也越來越有經驗。美國空軍不僅為高潛力候選人準備好下一個工作,而且一次準備好未來接連著的四、五份工作。為了幫助他們一步步登上預設好的職業階梯,空軍領袖找出每個軍官所需的技能,然後把他們放到需要培養該種技能的職位。如果當下沒有適合的職位,聽說高層還會為此創造一個職位,把這些未來領導者所需的技能和職責包含進去。

●給予候選人回饋與支持。除非知道自己哪裡做錯、哪裡做對,否則人們是無法學習的。你可以提供定期的評估,以及克服失敗所需的幫助。所有成功的領導者都認同,他們一路上所獲得的指導功不可沒。

●優先培養團隊。個別訓練常可能降低產能,因為受訓者需要確認自己的行動會如何影響整個團隊的產能,例如業務員、供應商,或資訊部門。
 
在班福特艦,我們總是優先訓練團隊。一旦團隊訓練完成後,我們會尋找任何需要補救訓練的弱點,以提升個別人員跟上團隊的腳步。這並不代表團隊訓練囊括每個人的個別需要。不論是否在團隊中,個別士兵仍需要某些特定的技巧。同樣地,有些技能出了團隊後根本無用武之地。

訓練開始前,官兵會集合起來討論這次訓練的目標,以及個人績效將如何影響整體的目標達成。訓練結束後,相關人員會一起檢討這次訓練,檢視目標,並逐條討論每個項目以評估是否確實達成。另外還會檢討個別官兵是否都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發現某個最弱的環節,則可以看出某個士兵需要額外密集的補救訓練,以確保每個人都能達到團隊的水平。

●用鼓舞的方式領導,不要使用蠻力。雖然有時你不得不讓員工離開,但時常降職或解僱員工會降低生產力。你可能會因此失去知識、技巧與人脈,但你甚至不會發現,因為它們都藏在這個以知識為本的職場某處。最好能讓你的員工感受到工作的意義,以贏得他們的尊重。如此他們將更可能如你所願地把工作做好,而不會拖拖拉拉。 

軍隊對未來領導者的培育也越來越有經驗。美國空軍不僅為高潛力候選人準備好下一個工作,而且一次準備好未來接連著的四、五份工作。為了幫助他們一步步登上預設好的職業階梯,空軍領袖找出每個軍官所需的技能,然後把他們放到需要培養該種技能的職位。如果當下沒有適合的職位,聽說高層還會為此創造一個職位,把這些未來領導者所需的技能和職責包含進去。

●給予候選人回饋與支持。除非知道自己哪裡做錯、哪裡做對,否則人們是無法學習的。你可以提供定期的評估,以及克服失敗所需的幫助。所有成功的領導者都認同,他們一路上所獲得的指導功不可沒。

●優先培養團隊。個別訓練常可能降低產能,因為受訓者需要確認自己的行動會如何影響整個團隊的產能,例如業務員、供應商,或資訊部門。
 
在班福特艦,我們總是優先訓練團隊。一旦團隊訓練完成後,我們會尋找任何需要補救訓練的弱點,以提升個別人員跟上團隊的腳步。這並不代表團隊訓練囊括每個人的個別需要。不論是否在團隊中,個別士兵仍需要某些特定的技巧。同樣地,有些技能出了團隊後根本無用武之地。

訓練開始前,官兵會集合起來討論這次訓練的目標,以及個人績效將如何影響整體的目標達成。訓練結束後,相關人員會一起檢討這次訓練,檢視目標,並逐條討論每個項目以評估是否確實達成。另外還會檢討個別官兵是否都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發現某個最弱的環節,則可以看出某個士兵需要額外密集的補救訓練,以確保每個人都能達到團隊的水平。

●用鼓舞的方式領導,不要使用蠻力。雖然有時你不得不讓員工離開,但時常降職或解僱員工會降低生產力。你可能會因此失去知識、技巧與人脈,但你甚至不會發現,因為它們都藏在這個以知識為本的職場某處。最好能讓你的員工感受到工作的意義,以贏得他們的尊重。如此他們將更可能如你所願地把工作做好,而不會拖拖拉拉。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歷年來很少有陸軍的「長官」 有好好討論與思考 我們陸軍官校畢業的「正期班」學生 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這些人與學校 到底在部隊與社會有什麼「競爭力」「吸引力」?學校的「競爭優勢」到底在哪裡?

《神箭陸武》中華民國陸軍防空飛彈部隊成立65周年紀念專輯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1月13日是經國先生過世37周年紀念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陸軍官校實習幹部的標示演變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

Peter Wu:民國七十六年畢業 分發到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 買了兩本介紹「火箭」與「飛彈」的書籍

Peter Wu:民國77年初 購買的另一本「最新飛彈系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