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照片來源連結

潘志峰 臉書
出身於屏東縣的小農村,單純的農家子弟,陸軍官校專科17期企業管理科乙班86年班,陸軍步兵少校退伍,當年雷光旦中將為個人掛階少校的那一刻,就已經報定這輩子就到少校,並不是不思進取不想圖謀發展,而是個人本身希望能夠善盡自己職能來為部隊服務,因此歷年來都是長官幫我報名錄取學院,然而從來不想去考,當然原因也有許多考量,服役期間擔任過情報作戰後勤等職務,任職最長的職務為後勤官長達9年。

軍憶隨筆12-1

科目:軍官素質

進度:參謀裡的精英

重點:被忽視的重中之重

每逢軍隊新年度開始,又是如同往年的一次輪迴,常言道:平時就搞參一四、戰時狂搞參二三,好像平時就只有人事及後勤才有事情做一様,情報及作戰訓練被晾在了一旁,然後等年度各種不同類型的演訓任務來臨時,才會想到這一撥情報作戰的參謀,這種觀點其實是相當不正確的。

按照常理而言這四類參謀,無論在平時或是戰時都是相當忙碌的,而為什麼會有平時和戰時的區分,只是在工作重點時期不一樣罷了!

筆者11年的參謀工作裡,深切有感的認為在這四類參謀中,被長官最為重視也最照顧的,就是作戰官(又稱打架官),因為每次在召開參謀會議的時候,長官都會說作戰科(處)就是火車頭!

按理說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問題,平時部隊各種大型演訓或者工作任務的規劃,都是由作戰部門來分配執行,因為這些舉動長官都是可以瞧得見、看得著(請注意這6個字),因此每當任務結束之後大行接受封賞的一定是作戰部門,然後才是其他各個部門,然而最不受到待見的部門大概就是情報科(處)了,當然還是要看長官青睞的程度而定。

在一般官兵的觀點中,情報官就好像整天閒閒沒事做的樣子,不然就是全天候如果不是不見蛋,不然就是忙一些沒有人看得明白的工作。

然後在同儕之間的看法,就是認為這種職缺根本就不應該設置,甚至還有長官為勸我打消想重回情報部門的想法,直接對我言道:情報官就是垃圾官,只有那種有問題甚至沒有前途的軍官,才會被丟到那種清水部門,那種職位一旦做了之後等於你的前途就廢了!

我當時也給他懟了回去:職(屬下自稱專用字)認為情報工作難度比較高,也比作戰部門的工作更複雜,為何會沒有前途可言!?

語畢之後,那位長官看到我如此的冥頑不靈,也懶得跟我多廢話,但是依然不肯把我調離後勤這個火坑。

其實情報作業他是一項困難度非常高的工作,就例如像情報整備之一的「兵要作業」。

「兵要」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我國荀子中的議兵這段話,摘要如下:

王曰:‘請問兵要。

’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以上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能夠得到天氣的預報,並且了解到地形地物的狀況,觀察且判明敵人最大可能的行動,然後再作出最好的方案,先期取得先機,這就是戰爭的方法。

之後兵要這個名詞最後出現的時間點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在之後就在各種不同文獻裡找不太到了,不過從宋朝到明朝之間的幾百年中,偶爾還是會有民間傳記文學中會提到,只不過並沒有被受到重視,亦不曾出現在官方紀錄。

然而這個名詞在中國消失了一千多年後,竟然像活化石般的出現在日本,近代所指的「兵要」語詞即來自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雖然中日兩國打從隋朝時期有正式的官方派遣來使互訪之外,民間性的交流還是相當頻繁的,因此有許多中國古老的文獻資料,在日本仍然有許多人在收藏,而且日本人個性本來就是喜歡鑽牛角尖,常常會用近似於強迫症的方式,將每一本書裡的注釋將他研究到底,往往一本孫子兵法竟然可以有上百篇不同的研究成果,也不得不佩服日本人了。

兵要名詞會再度流傳回到本國,也是因為留學日本的留學生關係讓這個名詞再度重現在中國大地上,只不過日本人將兵要的研究心得再更深厚的做一番歸類,諸如天候、地形地物、河川、海情、山脈、各種交通民生或工業設施的具體位置與狀況。

當年筆者擔任營級情報官的時候,完全就是個二百五,所了解的就是只有「東、南、西」三個方向,根本找不著「北」啊!

請上一任的學長來教我情報業務工作範圍如何,對方也是語焉不詳,扯了老半天之後才跟我說:因為之前的情報官也是這樣跟他交接的,反正所有的資料都在電腦裡面,自己去找吧。

那每一任的交接,都是如此的交而不接,那幹嘛還要辦理業務交接程序呢?

敝人只好硬著頭皮硬接了這一坨爛攤子,結果打開電腦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裡面的資料幾乎已經有3年沒有更新。

然後最要命的事情該來的總會來,接任不到一個月之後,防衛部要來實施兵要資料督導,當時的筆者還是一個連電腦打字都不會的人,這擺明不是在逼死人嗎?!

雖然最後還是和稀泥的將這件事情擺平,不過總不能夠將這個爛攤子一爛到底吧!

因此筆者也花了相當大的功夫,終於將上一任沒幹的事情給幹完了,不過從中也獲得了許多長官跟學長的指導,並且又拓展了我的學識,一番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

再則就是,為什麼情報工作總是得不到歷任長官的重視呢?

不管在歐美或者在我們東亞地區的國家,這些軍事集團都是非常注重情報作業,這裡所說的情報整備,可不是大家平常以為的那種007執行暗殺或者深入敵境躲取機密的事情喔,那是諜報並不是戰場情報,說真的筆者真的很想寫一篇專門論述戰場情報準備(簡稱IPB,Intelligence Preparation of the Battlefield)的論述篇章,不過因為太繁雜,而且寫的範圍也會比較廣,寫完之後也不曉得有沒有讀者耐心看完,只得暫且作罷。

當年每當演訓時,看到那些長官都是以作戰指揮情報的作法來分配各部隊任務,此種本末倒置的作為實在是非常扯蛋,每次召開作戰會議時,情報官除了前面的20分鐘可供表演之外(當然都是看著先期寫好的文字照稿唸),然後就沒有他老兄的事了,真正的戰場情報作業哪是這樣子啊?!

最重要的是在於後續狀況的延伸瞭解及判別,求取敵人最大的可能行動是哪些,總不可能敵人想要打東,你就判斷他要往西吧。

曾經還有看過自己的學長在報告地區河川兵要的時候,明明就已經非常詳盡的將這條河流的長度、寬度、水深、河灘地形狀況進行了說明,可是接續在作戰部門長官上台提報所列舉的幾個方案裡的部隊行徑路線,偏偏選定在河道最寬最深的地點,況且想定狀況裡面河川週邊並沒有敵情,並不需要一定非得走這條路才能夠遂行任務,這算什麼跟什麼啊!?

這只是作戰會議報告,好在真實的實兵操演中大家可沒那麼傻,都會選擇河川寬度比較窄、水比較淺的地方行走,不然按照這個方法來遂行任務的話,不出事那才怪!

但是畢竟是冷衙門,長官若是一直都不想重是與培養部隊情報幹部與偵搜部隊,那麼戰力再強的部隊也會被搞得全軍覆沒。

上文承蒙 潘志峰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潘志峰:軍憶隨筆「1」
潘志峰:軍憶隨筆「2」
潘志峰:軍憶隨筆「3」
潘志峰:軍憶隨筆「4」
潘志峰:軍憶隨筆「5」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2」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3」
潘志峰:軍憶隨筆「6」
潘志峰:軍憶隨筆「7」
潘志峰:軍憶隨筆「8」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4」
潘志峰:軍憶隨筆「9」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5」
潘志峰:軍憶隨筆10
潘志峰:軍憶隨筆11
潘志峰:軍憶隨筆11-1
潘志峰:軍憶隨筆11-2
潘志峰:軍憶隨筆11-4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7
潘志峰:軍憶隨筆11-5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8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9
潘志峰:軍憶隨筆11-5

潘志峰:軍憶隨筆11-6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10」
潘志峰:軍憶隨筆11-7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11」
潘志峰:軍憶隨筆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