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前文上傳了陸官51期,當年在內湖「工兵學校」受訓的照片與故事,背後有兩座橋,經詢問我老哥,得知應該為「潭美橋」和「成功橋」(圖一)。
基隆河域經過數次,政府的截彎取直工程後,已經跟原來的河道完全不同,早期基隆河兩岸,有數座橋樑(圖二)。
陸軍「工兵學校」在民國71年年底,搬遷到高雄燕巢後,原址按計畫新建三軍總醫院,以及國防醫學院,新建工程於民國79年動工,民國88年完工,並同時自公館水源校地搬遷至現址。
內湖時期的陸軍「工兵學校」,山頭有座「大華新村」,這座新村不同於其他國軍眷村,它建於民國64年,政府為了安置從越南、寮國逃離至台灣的華僑,特別為他們蓋了這座「新村」,這裡早期的越南「美食」,都非常的道地。
在「大華新村」山頭下面,基隆河岸的兩邊,當時「工兵學校」有放浮動碼頭,提供受訓學員訓練使用。
今天也有朋友問我,為何可以確定,當年在台北看到穿軍常服的學生,就是陸軍官校學生?以前進入預校時,視力雖然不符合空勤要求,左右眼裸視也需要1.0。
軍常服的領章,還是可以辨別校名,其實,早期北部幾所軍校,除了「政戰學校」學生以外,其他軍校學生放假,都很少看他們穿軍服?
而且,我以前就知道陸官學生,褲子兩側,各有一條黑色「褲飾」(圖三),只是不知道這兩條叫做什麼?後來很多故事都是進入預校後聽學長口耳相傳的。
其中最傳奇的經典故事,說有位大學女生,帶著幾位女同學,在台北火車站,等他的陸官男朋友,然後當他男朋友穿著軍常服,從車站出口處出來時,她很驕傲的跟她同學說,妳們知道我男朋友褲子上旁邊兩條「黑帶子」,是什麼嗎?
同學們紛紛搖頭說不知道,然後女生就說,那是陸軍官校才有的「榮譽帶」,全國只有這所學校的學生,才有資格佩掛!
然後就很驕傲,走去牽著男朋友的手,讓其他同學「羨慕」,這不負責任的傳說,沒有經過證實,不過,幾乎所有人,都選擇相信有這件事情。
只是後來到我們進入官校,這兩條「褲飾」已經被拆掉了,穿著軍服是不知道會不會有女生「青睞」我們,不過,肯定會先招來「憲兵」的「盤詢」,以及記上一支「違紀」。
另外,昨天有提到「戰鬥工兵」一詞,想到電影「搶救雷恩大兵」,電影開始美國陸軍第一師,參加諾曼第登陸,被德軍困在「奧馬哈」海灘下,當時連長米勒上尉,就呼叫「戰鬥工兵」使用雷管去炸掉障礙物。
然後第一位上場的工兵,被跳彈打中鋼盔,剛把凹個洞的鋼盔,拿下來慶幸沒被打中,下一秒就被狙擊手擊中腦袋,又換第二位工兵上場,好像後續又上去第三位還是第四位,才把雷管接上去,炸掉德軍的障礙物。
所以,前文才會說「戰鬥工兵」是戰場上最「危險」的職務。
照片轉載自「陸官51期畢業紀念冊」、網路「老內湖八景介紹」、「陸軍官校四年制大學史」(敝人所著)。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
Peter Wu:民國七十六年畢業 分發到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 買了兩本介紹「火箭」與「飛彈」的書籍
Peter Wu:民國77年初 購買的另一本「最新飛彈系統」
Peter Wu:美軍在二戰期間末期 發展出來的「防空武器」 在韓戰大放光芒
Peter Wu:1966年美軍參與越戰時的「波洛行動」(Bolo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