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民國65年元月,由「大明王氏出版公司」,翻譯出版的「火海浴血戰」(血戰塔拉瓦),公告售價新台幣「45元」(圖一)、(圖二)。
這本書是我唸國小時,偷偷把老媽給我的「午餐」費,省吃儉用把五毛、一元投到錢筒「豬公」內,慢慢的存下來,在老哥誘導下,去書店買的第一本軍史書籍。
我應該翻閱這本書超過20遍,也是從這書中讓我了解到,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二戰的勇猛,不過,等到了軍校,再回頭看這本書,發覺書籍最早的翻譯者,應該是「日本人」,因為,書裡面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編制,都是日軍在二戰的「稱呼」。
「塔拉瓦」戰役是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二師」負責,可是,這書上翻譯的是「第二師『團』」,再來是下面所屬以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稱呼,正確美軍陸戰隊,是以「團」、「營」、「連」、「排」作為組織稱呼。
記得當時有點搞不清楚,「師團」跟「師」的差別,我跟老哥討論有兩個心得,一個是「師」加上一個「團」就是「師團」,另一種結論是「師團」下轄「師」,師團長是兩顆星,師長是一顆星,因為書上有陸戰第二師,「師團長」史密斯少將(兩顆星)(圖三),以當年才11歲小孩的認知,這算很有「軍事天份」了!
家中親戚長輩,很多人年輕時都參加過日本皇軍,也都遠赴大陸戰場、太平洋戰場,打過幾年戰爭,某一次詢問長輩,什麼是「師團」?他用「閩南語」加「日語」講了半天,我大概有聽懂,知道師團下轄旅團,然後是聯隊、再來是大隊、中隊、小隊。
接著談到從書上看到美軍的戰車、履帶登陸裝甲車(LVT)(圖四)至(圖六)、登陸舟艇(LCM)(圖七)、(圖八),還有美軍使用重機槍、噴火槍,對付躲在地堡內的日軍…。
講的口沫橫飛的我,突然被長輩臉一沉,很不以為然的打斷問我:「你那麽喜歡戰爭,你知道戰爭的『殘忍』,還有『恐怖』嗎」?
長大後才知道,這位長輩,當年就是在太平洋戰爭,躲在地堡內,被美軍用槍炮、噴火槍,燒出來,劫後餘生被俘虜的士兵。
「塔拉瓦」登陸戰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很著名的一場戰爭,可惜,2010年由HBO製作,總共有10集的迷你影片「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裡面完全沒有提到「塔拉瓦」的戰史,因為,這影集是針對當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的故事,來製作拍攝,「塔拉瓦」是「第二師」負責,就沒有提到。
也是這本書讓我對「陸戰隊」,充滿憧憬與幻想,覺得這種打第一仗,做先鋒的勇猛部隊,真的非常「英勇」,沒想到有人跟我說,要當而成為一位陸戰隊員,游泳要求5000公尺以上,還要「跆拳道」之類的話,把我小小想當陸戰隊員的「火種」給滅掉了!
以致於後來,報考中正預校時,也沒勇氣去勾選「陸戰隊」預備生,只能乖乖填「陸軍」預備生,這也是當年唯一勾選的志願。
「火海浴血戰」
「大明王氏出版公司」翻譯
民國65年元月初版。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
Peter Wu:民國七十六年畢業 分發到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 買了兩本介紹「火箭」與「飛彈」的書籍
Peter Wu:民國77年初 購買的另一本「最新飛彈系統」
Peter Wu:美軍在二戰期間末期 發展出來的「防空武器」 在韓戰大放光芒
Peter Wu:1966年美軍參與越戰時的「波洛行動」(Bolo plan)
Peter Wu:美國海軍航空隊臂章(US Naval Aviation)
Peter Wu:「工兵學校」在內湖的時光
Peter Wu:陸軍「工兵學校」在民國71年年底搬遷到高雄燕巢
Peter Wu:新制軍校開始時各期也都沒冠上「正X期」 那這個「正」字是怎麼衍生出來的呢?
Peter Wu:陸軍官校從本學期開始 更新夏季軍便服的年級「識別肩飾」
Peter Wu:2020年美國「陸戰隊」10年的轉型計畫 可以列入全球各大企業 以及各大學MBA教材與討論
Peter Wu:美國「陸戰隊航空隊」成立於1912年5月22日 只比海軍「航空隊」晚了14天而已 1917年2月17日 「陸戰隊」正式編組「航空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