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在二手書市場,購得一本「TOPGUN: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Topgun: An American Story),這本書在2020年出版,原文書作者是:丹彼特森(Dan Pedersen),中文書翻譯是:許劍虹先生,燎原出版社出版(圖一)。
這本書介紹的是大家熟悉,由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United States Navy Fighter Weapons School),所發展的美國海軍攻擊戰鬥機戰術教學計劃(United States Navy Strike Fighter Tactics Instructor program),這也是家戶喻曉的「TOP GUN」(圖二)。
有對戰史有點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國海軍當年會成立這個班隊,是因為美國海軍航空隊(US Naval Aviation),在越戰時期與北越空軍,進行空戰時,因為飛行員習慣使用飛彈攻擊,對於近距離纏鬥戰術生疏,導致在一百萬飛行架次中損失了將近1000架飛機(圖三)。
二次大戰尚未發明飛彈,飛行員近戰都是靠近距離格鬥技巧,當時美國海軍飛行員,因為訓練與經驗充足,搭配更好的武器,在戰爭中擊敗日本海軍與陸軍航空隊的飛行員。
隨著科技進步,美軍飛行人員越來越依賴以發射飛彈,來作為空戰手段,慢慢遺忘對空中格鬥技巧的訓練,造成空戰屢次失敗的根源。
個人從這書上,看到了「美國海軍航空隊」,不會一直沉浸於過去「成功」的光環,也不會因為碰到「失敗」與「挫折」,就找「理由」與「藉口」,也沒有只埋怨武器不夠更精良,而是去找尋「問題」發生的「根源」。
上級長官願意面對問題,授權給底下的部屬針對「問題」提出解決,這才是令人讚佩的地方。
最近有個新聞,是國軍新任陸軍司令呂上將(陸官57期)日前要求各單位「取消休假期間安全回報」,另外針對營外肇生的軍紀案件,他表示肇案的官兵應該負完全責任,不採連坐法檢討。
對於這位司令的決定,個人真心給予肯定,士兵放假在外出了事情,關部隊長官何事?當年我擔任連長,上級曾下達「禁止士官兵,放假騎乘機車」,違者主官、管連坐處分,當時還請輔導長帶著政戰士,沿著部隊方圓五公里,去「良心」勸導各「機車行」,不要租車給本連士官兵。
不過,那些老闆也很有趣,我們連上下面,是另一個步兵師,他說那士兵要說他是其他單位,不是飛彈連,就可以租車了吧?
結果,士兵騎機車肇事問題,不僅沒有減少,一路向上攀升,最高時期,國軍一年有一個營的兵力,因為機車肇事而消耗。
我們陸軍管理最多的方式,就是「罵」、「處分」、「禁止」,等風頭過了,沒人提事情就過了,但是,事情真的解決了嗎???
人生渡過一甲子,總會看到有人一直在「抱怨」老天不給他機會,「世界」對他有多不公平,當年自己多「優秀」、成績有多「好」、表現有多「棒」,卻從不靜心下來,思考自己問題所在。
也有因為表現、發展不如他人,從「自卑感」引發的「自大狂」,到處逢人吹噓一番,然後一樣原地踏步,無法進步。
古人說的好,要成功前先學會「失敗」,凡事多反求諸己,思考自己的問題,想出更好的對策,這不只是個人,對於組織也是相同。
照片翻拍自:「TOPGUN: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Topgun: An American Story)
翻譯:許劍虹先生
燎原出版社出版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
Peter Wu:民國七十六年畢業 分發到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 買了兩本介紹「火箭」與「飛彈」的書籍
Peter Wu:民國77年初 購買的另一本「最新飛彈系統」
Peter Wu:美軍在二戰期間末期 發展出來的「防空武器」 在韓戰大放光芒
Peter Wu:1966年美軍參與越戰時的「波洛行動」(Bolo plan)
Peter Wu:美國海軍航空隊臂章(US Naval Aviation)
Peter Wu:「工兵學校」在內湖的時光
Peter Wu:陸軍「工兵學校」在民國71年年底搬遷到高雄燕巢
Peter Wu:新制軍校開始時各期也都沒冠上「正X期」 那這個「正」字是怎麼衍生出來的呢?
Peter Wu:陸軍官校從本學期開始 更新夏季軍便服的年級「識別肩飾」
Peter Wu:2020年美國「陸戰隊」10年的轉型計畫 可以列入全球各大企業 以及各大學MBA教材與討論
Peter Wu:美國「陸戰隊航空隊」成立於1912年5月22日 只比海軍「航空隊」晚了14天而已 1917年2月17日 「陸戰隊」正式編組「航空連」
Peter Wu:民國65年元月由「大明王氏出版公司」翻譯出版的「火海浴血戰」
Peter Wu:陸戰隊特種作戰團(Marine Special Operations Regiment,MSOR)的臂章 右下角居然有兩個中文字「工合」 「Gung Ho」
Peter Wu:美國第一支「傘兵部隊」於1940年春天由海軍「陸戰隊」所組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