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照片來源連結

潘志峰 臉書
出身於屏東縣的小農村,單純的農家子弟,陸軍官校專科17期企業管理科乙班86年班,陸軍步兵少校退伍,當年雷光旦中將為個人掛階少校的那一刻,就已經報定這輩子就到少校,並不是不思進取不想圖謀發展,而是個人本身希望能夠善盡自己職能來為部隊服務,因此歷年來都是長官幫我報名錄取學院,然而從來不想去考,當然原因也有許多考量,服役期間擔任過情報作戰後勤等職務,任職最長的職務為後勤官長達9年。

軍憶隨筆11-9

科目:軍官養成教育

進度:刺槍術

重點:氣刀體一致

記得在民國83年入伍訓9月份初,入伍生團就開始實施刺槍術訓練,當年在鳳山那種愛國天氣之下練習刺槍術,可真的是非常的痛苦,教育班長要求我們先學背口訣:原、前、迴、左、右…,不管在行進間或者在休息中,教育班長隨意抽背,背不起來的話就處罰交互蹲跳50下或者伏地挺身50下,總之就是要求先背口訣再做動作,完全不能馬虎,免得到時候在實際刺槍時轉錯方向或者刺錯了方向,那就真的很糗了。

尤其當我們開始在實施刺槍術訓練的時候,萬一手臂力氣不夠,教育班長就會開始無厘頭的將M1鋼盔吊掛在刺刀上,然後缺德的在鋼盔中放置石塊或者磚塊,再不然就會要求我們對著太陽進行突刺後,保持這個動作不准動,這個姿勢另外有一個偉大光榮的稱號,叫做「對日抗戰」!

然而在做以上的藝術行為時,一開始都感覺還好,然後隨著時間1秒1秒的過去,身體就會產生各種奇形怪狀扭曲的姿勢,至今回想起來還是感覺到又心酸又搞笑。

要命的就是迴旋突刺或者方向轉換時,都會要求將五七步槍的槍託部打到右胯骨,然後下完課就會發現右胯骨處都是黑紫色的瘀血,真不曉得到底是誰要求一定非得要這樣子訓練才算精實啊!

就只是因為要求能夠聽到整體轉動時的靠槍節拍就必須如此嗎?那麼萬一右胯骨被槍托給打碎了要找誰賠呢?

此時筆者的毛病又來了,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先介紹什麼是刺槍術的來歷。

當我們閱讀或者觀看古代歷史上的戰爭著作及影視劇情時,通常都會有「槍」這一物件的影子,當然此物與本篇提到的刺槍術雖然有若干的差別,但是其實最主要的功用都是一樣的,即向敵人進行「突刺」。

然而真正名義上的刺槍術,則是在火繩槍的年代就已經開始,出現的年代距離我們大約三個世紀,也算是近世才出現的戰鬥技能。

由於當年的火繩槍在裝填火藥及彈丸最快速度大約就要一分鐘,合格的標準規定,就是在兩分鐘之內打出一槍,並且打完之後的動作並非直接再度裝填火藥,而是必須清除槍管裡的火藥碳渣,否則會影響下一顆彈丸的裝填及射出,實在是無法充分滿足當年戰場上的需求,更何況大家都想保命,也希望能夠隨身攜帶其它備用的武器來做防衛或者攻擊敵人的稱手物品。

那麼就有人開始琢磨,是否能夠在槍口的部位安裝上其他的東西,來彌補萬一敵人在我方裝填火藥的空檔突然發動奇襲時,立刻就可以放棄裝填火藥的動作,來反制敵人發起的攻擊。

由此,刺刀這種近身武器就被安裝在槍口上,也就開啟了近距離白刃戰的時代,不過那個年代的刺刀通常講求一寸長一寸強,並且由於需要大量的裝備到每一位士兵身上,因此製做出來的刺刀都是用澆灌鑄造的方式製作,也就是在土培中做出一個刺刀模子,將融化的鐵水澆灌其中,等待冷卻之後再取出加熱並且鎚打,並在刺刀尾端做出環型箍,方便套緊於火繩槍的槍管處,這是初期歐洲工匠所能夠做得到的初步工藝,距離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刺刀還有一些落差,隨著戰爭的殺傷性要求飛快的演進,後來的工匠技術也就不斷的在創新。

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使用刺槍術戰鬥,是在1746年英國內戰的卡洛登戰役(Battle of Culloden),而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英軍第28步槍兵營發展出以二到三人利用刺刀結成三角陣形以抵禦法軍的騎兵衝鋒,因為成效不錯,此後歐洲各國就紛紛研究如何將刺刀結合步槍可攻可守的步兵近戰技巧,所以我們經常會從歷史圖片上,看到當年歐洲戰場上所使用的刺刀使用的規格都在30公分左右,並且呈現的都是尖錐形的刺刀様式。

那麼曾經就有友人諮詢過筆者,我國現在目前的短柄刺刀都比以前的刺刀短了半截,這樣子不是會將殺傷力減弱嗎?

筆者回覆友人:長有長的難處、短有短的好處,在各種刑案兇殺案件當中,往往只要類似水果刀的長度就可以致人於死,並且通常只需要插入10公分就可以取人性命。

況且在實際戰場上,刺刀太長並不會在戰鬥中取得多大的近身白刃戰鬥效果,反而是種累贅!

畢竟人體也是血肉包裹的型體,當刺刀插進人體之後,被刺的人由於緊張並且體內肌肉及血液會噴張,因此會將長柄刺刀牢牢的夾住,光用手直接拔出來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還要用腳踹與雙手用力抽拔,才有辦法將刺刀整個抽出來,這裡也提出並不是刺刀有放血槽,就會有很好的拔出效果,放血槽的功能只是在於擴張一點肉體夾住刺刀的空繫,讓刀體可以稍微旋轉產生空隙以便抽出。

現代世界多數國家所研製的刺刀,都是以短柄多功能為主,以強化戰士在戰場上能夠運用刺刀做出多功能的戰鬥行為。

接下來再回到我國刺槍術的演化,畢竟我們黃埔建軍時期刺槍術的訓練,最初師承德國,然後改為英國及日本的方式,在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以後,因為來台各地方軍隊人員擁雜,各部隊訓練習慣也多有不同,各自使用自己獨創的刺槍術,並且都說自家的刺槍術最好,頗有中原武林各派華山論劍之勢,但是武林高手畢竟也就只有一個名額,搞得大家爭論不休、相互攀比,因此誰也不服誰。

接著在民國39年之後日軍顧問團「白團」陸續來到台灣之後,武林盟主就開始摒除各門各派的武功,直接發佈一道聖火令:你們各門派不要再自以為是,之前不管你的武功到底有多好,現在老子我說了算,通通給我打掉重練,現在已經請了來自日本的劍道高手來指導,你們從今往後就是跟著他學!

好啦!這下大家也就別廢話了,可是心裡面也是有一股怨氣,幹嘛非要向日本來的鬼子學習,幾年前我們都還跟日本人在戰場上打得死去活來,現在你大哥竟然要求我們要來跟他學,這不是讓我們大家難看嗎!

就在各部隊的排斥聲浪中,尤其是陳誠與孫立人兩位將軍特別的反感,搞得老校長還要去安撫這兩位受傷的心靈,當然日本人來教我們的不止只有刺槍術,而是整體國防各方面的打造與規範,這裡就簡言不談,不過如果要談我國的刺槍術,這一段還真的繞不過去。

我國著名刺槍術口號「氣刀體一致」,就是日文 「氣劍體一致」的翻譯,在民國54年由陸軍作戰發展司令羅友倫敦聘兩位教官,郭慎與張鏡宇兩位刺槍術權威共同來研擬新的刺槍術。

郭教官用美軍刺槍術,張教官用日軍刺槍術(白團刺槍術),兩人在當時陸軍司令部林口營區對戰三日,由羅友倫等四十二位將軍作為裁判。

經兩人實際對戰之後,兩位教官與眾將軍們再行琢磨出一套「突刺採日式、托擊採美式、肉搏採中國武術的摔打擒拿」的準則,並由國防部頒布「新編制刺槍術」,以日式刺槍術為主,美式刺槍術為輔(托擊在教習中比重不高),「摔打擒拿」因有危險性,特種部隊或單位才教,到了這個時候國軍的刺槍術才完全定型。

那麼話又說回來,國軍的刺槍術在實際戰場上究竟有沒有用呢?

答案是:沒有用的!

講到這邊,懇請各位先進先別罵我!

筆者可以負100%的責任說出這個答案就是因為有依據可循!

首先就要說到我們所練習的基本刺槍術只是最基礎的模式,畢竟大家也都沒有真正感受過什麼叫做「刺入的感覺」,你好歹也弄個麻袋沙包或者輪胎皮這類的物品當作練習材料吧!

二戰時期的日本兵不管行軍到哪個地方,通常都會利用時間加強要求官兵的刺槍練習還有體力,而不是像我們這種表演性質的練習。

何況在對日抗戰期間有國外的記者拍攝到我國及日軍的屍體,尤其是日軍死得最慘,原因就在於我國的官兵在實施白刃戰鬥當下,憑藉著血氣之勇胡亂的往日軍身上亂捅亂刺,也許第一刀剉中日軍的大腿、第二刀刺入日軍的右胸膛、第三刀割到日軍的右手臂、再來第四刀、第五刀……,總之就是要讓日軍不得好死!

可曾想到每一刀所刺出去的力氣,消耗體能到底要多大,筆者曾經為了砍一棵直徑20公分的小樹,光是要精準的砍在樹上的刀數就要花上20多刀才能砍掉,砍完之後還要再面對下一顆樹木,此時已經精疲力盡。

那麼同理也能夠搬到戰場上,當我們也花了許多力氣致敵于死後,請問我們還有多少力氣可以迎接下一個敵人?

而日軍通常第一刀就會很精準的刺入我軍官兵的心臟,勿求一擊必殺,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會亂花力氣,將體力無謂的浪費在一個敵人身上,而是盡可能的多爭取節省力氣,俾利後續的白刃戰。

像我國這般常久訓練下來的人,雖然能夠在整體操練的當下,刺出如同機械人一般的動作,臨場展現出精氣神的震撼場面,但是如果你面對的是人呢?!

不是只有你想幹掉敵人,對面的敵人也想幹掉你啊!

再說到基本刺學習完畢之後,還要再進階到第一與第二教習,所用的練習法都是套招的,不外乎都是導師引導學生來進行突刺動作,另外再加上一對一對刺或一對多人的戰鬥訓練,和現在的教習刺訓練都是劃歸由體幹班和特種部隊來加強訓練以外,一般部隊根本就沒有學習到,這難道不是一種不務實的訓練嗎?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是國軍一向的訓練鐵律,然而曾幾何時由於社會環境變遷,一下子基層官兵的申訴、另一下子媒體操作風向、再一下子一些無知的軍事評論員對著國軍各項體能訓練要求的百般指責,讓國軍已經無所適從,到底該訓還是不該訓,老實說,上了戰場之後,敵人自然就會幫我們檢驗訓練成果,否則再這樣子搞下去,國運堪慮!

上文承蒙 潘志峰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潘志峰:軍憶隨筆「1」
潘志峰:軍憶隨筆「2」
潘志峰:軍憶隨筆「3」
潘志峰:軍憶隨筆「4」
潘志峰:軍憶隨筆「5」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2」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3」
潘志峰:軍憶隨筆「6」
潘志峰:軍憶隨筆「7」
潘志峰:軍憶隨筆「8」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4」
潘志峰:軍憶隨筆「9」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5」
潘志峰:軍憶隨筆10
潘志峰:軍憶隨筆11
潘志峰:軍憶隨筆11-1
潘志峰:軍憶隨筆11-2
潘志峰:軍憶隨筆11-4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7
潘志峰:軍憶隨筆11-5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8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9
潘志峰:軍憶隨筆11-5

潘志峰:軍憶隨筆11-6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10」
潘志峰:軍憶隨筆11-7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11」
潘志峰:軍憶隨筆12

潘志峰:軍憶隨筆12-1
潘志峰:軍憶隨筆12-2
潘志峰:軍憶隨筆12-3
潘志峰:軍憶隨筆12-4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