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photo1.jpg

photo.jpg

photo2.jpg

photo1.jpg
照片來源連結

潘志峰 臉書
出身於屏東縣的小農村,單純的農家子弟,陸軍官校專科17期企業管理科乙班86年班,陸軍步兵少校退伍,當年雷光旦中將為個人掛階少校的那一刻,就已經報定這輩子就到少校,並不是不思進取不想圖謀發展,而是個人本身希望能夠善盡自己職能來為部隊服務,因此歷年來都是長官幫我報名錄取學院,然而從來不想去考,當然原因也有許多考量,服役期間擔任過情報作戰後勤等職務,任職最長的職務為後勤官長達9年。

本篇較為枯躁無趣,屬作戰工事類別,若讀者無這方面的研究興趣,可忽略跳過^_^
軍憶隨筆11-10
科目:軍官養成教育
進度:土工作業

重點:你不躲著,難道等著挨彈嗎?
想必年長一些的前輩們都有挖過散兵坑吧?
當年在官校入伍訓階段,學校安排4個小時課程對我們戰場土工作業教學,第一堂課原則講解,第二至第四堂課就是實地操作,也就是挖!
但是要怎麼挖也是一門學問,首先要學會地面經始作業,如果沒有事先經始,那就無法規範到底規模要多大、屬於哪一種坑型,畢竟挖坑者都會,反正我們以農立國也已數千年,最不缺的就是挖坑的人。
就在我們大家哇的精疲力竭、快要遺忘人生的時候,班長要求我們再3分鐘之內進行回填,同學們一聽到之後也只能無奈的再將挖出來的土重新再填回去。
我們同學當中就有人私下抱怨:
在敵火狀況下幹嘛還要挖這種沒有用的坑呢?
當時筆者就跟同學解說為什麼要幹這種事情,在敵火狀況之下挖這玩意兒,不但可以保命,而且也可以盡量保全團體的性命。
然而我這位同學好像依舊不開竅,非逼著我說出挖坑到底有什麼意義。
筆者意味深長的跟他說了一段
日俄戰爭的故事。
話說1904年2月份日俄戰爭開打,日本海軍年初對旅順港內的俄軍艦隊實施閉塞封港失敗後,立刻開始從九州佐世保軍港開始輸送陸戰兵力,期間黑木為楨所率領的第一軍的從朝鮮半島登陸之後,立刻透過各種偵查手段,得知俄羅斯在184高地上建立堡壘及其它防禦工事。
此刻的他琢磨著標定在地形圖上的俄軍各堡壘態勢,可謂是絞盡了腦汁,因為要由下往上登頂本來就是耗費體力的運動,而且也沒有辦法全數的大部隊展開,那麼到底要如何才能夠實行敵火下的工事構築,因為日軍在當年說到底還是沒有這一方面的作戰經驗。
雖然工事構築在十七世紀中葉由法國的軍事專家賽巴斯蒂安.勒普雷特爾.德.沃邦研究出塹壕作戰的方式,但畢竟那是在敵人有城堡做依托,而且火氣殺傷力不大的狀況下才有辦法進行,但是這可是在山頂上的堡壘群,而且山上所有的障礙都已經被俄軍給排除掉了,人家居高臨下,從上面哪怕丟石頭也可以砸死人欸!
如何實施對敵迫近,這個就真的要用成千上萬的日軍生命去實踐了。
總體地說日本人的腦袋真的是相當的頑固,他們依照準則先在山腳下的地形先構築橫向塹壕,然後垂直的朝山頂方向採用之字形彎延的方式向前延伸的挖掘,期間不斷的有人中彈倒下,後面的人再接力努力的挖,大約挖到敵火可以覆蓋的地方,再往兩旁挖出橫向塹壕。
就這麼的使用這種方式慢慢的延伸到距離山體斜坡中段,再開始實施衝鋒,激烈的殘忍程度讓27國觀察戰況的軍事觀察員目瞪口呆,雖然俄國作戰要塞工事一座接著一座被日軍給端掉,不過那也是日本人將戰場化為墳場的戰術結果。

這段故事說完之後,我那位同學才搞清楚為什麼我們學校要教這門課程,也因此而總算放過我,不然他時常都會纏著我問東問西的,筆者也是盡可能以我所知道的知識來解說,那萬一他問我的事情我如果不會,我也是會去請求班長幫我找準則研究,總不可能把問題一直懸在那邊吧!
不管各型式的作戰構築工事如何規範,其基礎一定建立在散兵坑的挖堀,之後再藉由各個前沿散兵坑的定點位置,往兩旁實施挖掘並連結起來,構成前沿防線,那麼要構築一座完整的工事,除了橫向防線,也要依照進攻或者防禦的需求來挖掘垂直通道,以此來連接前方及後方的物資、兵力、彈藥及傷員運送。
可不要以為整體工事作業只要挖掘就可以了事,說起工事構築這門學問,許多戰鬥兵科或者行使火力支援的人,對這門學問通常都被自己的本科所侷限,當然最精通的一定是工兵兵科人員,這也是我們許多人想當然爾的觀點。
不過我們平常所講的
「壕溝」這個名詞還是有區分的,依照軍事層面上稱呼橫向的壕溝為「塹壕」寬度通常不超過1公尺,只能夠容得下兩個人擦身而過的寬度,垂直的那條壕溝則稱為「交通壕」,寬度可以視戰況來挖,通常寬度至少2至3公尺,作用就是在於人員物資以及傷患的運送。
橫向的塹壕還得挖掘機槍陣地來加強交叉火力,並且還要多挖幾個預備,不然在戰場上機槍火力都是敵人最想消滅的障礙。
比較具有規模的作戰工事主體還會加上覆頂作業,通常使用粗大的木頭交疊,木頭上面在用碎石頭及泥土來覆蓋,若要抗擊強大砲火,則需要多交疊幾層木頭及覆土來增加防護。

畢竟戰爭的技術演進是靠著成千上萬的將士流血喪命得來的經驗,挨炸挨轟的經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方法錯誤必須不斷的改進,就如同敵砲彈擊中掩體爆炸後,土石崩塌就會把裡面的人給活埋,這時候除了趕緊將人挖出以外,能夠做的恐怕就是加強防護了。
但是
躲在塹壕內是否就代表一定安全了?
答案是否定的!

塹壕的作用雖然可以提供一定的防護安全,但是如果打長期的對峙戰,那才是最可怕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在索姆河之戰裡的表現就可得知躲在塹壕裡的苦悶與悲哀,雙方彼此之間誰也不敢探頭,就怕探出頭來馬上立刻就被一槍爆頭,可是待在塹壕裡面真的是一種非常煎熬的等待。
總是這樣子躲著也不是個辦法,結果德軍運用機槍的射程弧度,發明了「超越射擊」,也就是將第一線的機槍從平面直射轉換為曲線射擊,也就是將機槍這種直射武器改變為類似迫擊炮的功能,讓發射出去的成串子彈紛紛的落到法軍戰壕裡,雖然子彈的射速已經稍有減緩,但是依然造成法國軍隊眾多的死傷。

談到這裡,或許會讓人感覺索然無味,但這也是戰場生存的必要條件,筆者歷經了幾場大型演訓,親眼看見許多工事的構築方式,不管是大型的展演台還是演訓週邊的陣地,做的工事就真的跟表演性質一模一樣,能夠將沙包當作是磚頭一樣的疊放,然後再塗上鮮艷的迷彩漆就算是有達到偽裝及掩蔽,這根本已經是兒戲了。
有關本篇日後筆者還會再繼續研討撰寫,目的就是讓更多個人了解到在戰場上的生存法則,畢竟在實戰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保命,只有把命保住了,才能夠談接下來到底該如何做!

上文承蒙 潘志峰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潘志峰:軍憶隨筆「1」
潘志峰:軍憶隨筆「2」
潘志峰:軍憶隨筆「3」
潘志峰:軍憶隨筆「4」
潘志峰:軍憶隨筆「5」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2」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3」
潘志峰:軍憶隨筆「6」
潘志峰:軍憶隨筆「7」
潘志峰:軍憶隨筆「8」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4」
潘志峰:軍憶隨筆「9」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5」
潘志峰:軍憶隨筆10
潘志峰:軍憶隨筆11
潘志峰:軍憶隨筆11-1
潘志峰:軍憶隨筆11-2
潘志峰:軍憶隨筆11-4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7
潘志峰:軍憶隨筆11-5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8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9
潘志峰:軍憶隨筆11-5

潘志峰:軍憶隨筆11-6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10」
潘志峰:軍憶隨筆11-7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11」
潘志峰:軍憶隨筆12

潘志峰:軍憶隨筆12-1
潘志峰:軍憶隨筆12-2
潘志峰:軍憶隨筆12-3
潘志峰:軍憶隨筆12-4
潘志峰:軍憶隨筆番外篇13
潘志峰:軍憶隨筆1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