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德生(林野) 臉書
退伍空軍上校, 詩人和作家,從事教學工作(兼專任34年)。1997年 ~ 2005年在國軍岡山醫院航訓中心擔任主任、美國肯塔基大學哲學博士1992年畢業。著有「肯塔基異鄉人」、「肯塔基老家鄉」、「北城舊事」。
江水東流弔黃埔
*刊載於「文創達人誌」80期,2020.05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10月24日,兩廣總督耆英代表清廷與法國特使拉萼尼在停泊於廣州黃埔港的法國軍艦「阿基米德」號上,簽訂了「黃埔條約」,開啟五口通商的門戶,這是繼中英南京條約的第二個不平等條約。接二連三的喪權辱國,大清帝國幾乎成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國父孫中山的十次革命締造民國,卻是一個軍閥割據,支離破碎的中國,他深切感到革命需要武力為後盾,否則流於空談。1912年4月,祇當了三個月的臨時大總統,他將位子退讓給袁世凱,回到廣州決定創辦一所軍校。2019年12月,我風塵僕僕從南京趕來廣州,掀開歷史的這一頁,尋求多年迷思的答案。
1924年2月,廣州南堤2號,一座三層洋樓的門口掛著「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的招牌,大門上張貼出一紙招生公告,吸引了過往人群的圍觀。到黃埔去!一時各省青年湧向珠江下游這個沖積而成的長洲島,投入革命的大熔爐。從來沒帶過兵,因「永豐艦」事件護衛有功的蔣介石,從上海灘召回委任校長,以三民主義忠實信徒自許,成為風雲際會的人物。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放棄庚子賠款,派來了軍事顧問,提供創校的資源,也趁機把共產主義帶到貧富不均的中國。聯俄容共是不爭的事實,產生國共的第一次合作(1923~1927),兩黨的精英在黃埔不期而遇,周恩來和葉劍英分別擔任政治部和教授部的副主任,若干年後,這群人因意識形態的歧異,分道揚鑣,各自成為兩個敵對陣營的骨幹,近代史是如此的諷刺無情。
黃埔軍校成為國民革命的大本營,剛入學的學生就過珠江,平定廣州商團之亂,兩次東征消滅陳炯明的勢力,北伐戰爭以寡擊眾取得節節勝利,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1927年4月,蔣介石因而成為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第9卷第4期)。軍校在黃埔祇辦了七期,然後隨局勢遷往南京和其他分校,仍奉黃埔精神為圭皋,蔣介石始終以校長自居,以「親愛精誠」為校訓,總領嫡系子弟兵打天下,以迄1947年交棒。
我來時黃埔已非舊日的黃埔,以前廣東陸軍小學堂和水師學堂的軍校原址,早在1938年被日軍轟炸,夷為平地。遊客從魚珠搭船登岸,1924年6月16日的軍校開學日,孫中山偕妻子宋慶齡乘永豐艦抵達,蔣介石、陳潔如夫婦恭迎於軍校碼頭。1926年春夏之交,時任黨中央的宣傳部部長,在上海負責招生的毛澤東也應邀來校演講,蔣毛兩人在碼頭相遇,相敬如賓,初見別後成為死敵。
開學典禮的上午,孫中山在台上慷慨訓勉,他的訓詞經過胡漢民增加文字,成為日後的國歌歌詞。1928年,留日的聲樂家程懋筠以此譜曲,1937年被行政院制定為國歌。台灣政客屢次挑剔它是黨歌,不代表國家的聲音。若非國民黨革命軍的鏟除軍閥,焉有今日的中華民國?我們的國歌聆聽之下,感覺既莊嚴又抖擻,在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被評定為最好聽的國歌。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在軍校大門外,鵝黃色的西式二層樓原為五口通商後的大清海關總稅務司,曾為孫中山的辦公場所。石碑上的名稱是來自山西五台的黃埔一期畢業生徐向前的題字,在校期間木訥拙言,不被蔣介石看好,後來跌破眼鏡,他的老鄉閻錫山敗在他的手下,丟了太原,成為中共開國的十大元帥之一。
1996年廣州市政府蒐羅檔案圖片,按照「原方位、原面貌、原尺度」重建校本部,昔年黃埔的樣貌終於再現,但其風格簡樸,比起古色古香的「保定軍校」(1902),和歐風建築的「雲南陸軍講武堂」(1909),都相形失色。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規格整齊,有兩個大木桶放置於走廊,據稱建校初期沒有自來水,每日得僱人挑水,供日常生活使用和作為消防水,有「太平桶」之稱。
進門左側的史蹟室看到熟悉的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此門」,橫批為「革命者來」,這個標語就是黃埔的建校精神,是以抗日戰爭唯有壯烈成仁的死士,沒有失志投降的軍人。當年招生除在廣東地區採取公開方式,在其他軍閥的控制地區,則透過黨國大老于右任等人的推薦,以及刊登在「新青年雜誌」的廣告秘密進行。
報考的條件必須年滿20歲,身高1.6米,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結果來了許多小學老師,也有唸過大學的前來報名。有的身高不夠哭着非入學不可(胡宗南),有的錯過考試時間央求恩准收錄(杜聿明);有的年紀太小(劉詠姚),有的年齡太老(范漢傑),後者在粵軍裡已經幹到高位,卻棄職入伍,成為身份很特殊的「少將」排長。
草創的軍校房舍不夠住,入伍生便以蘆葦茅竹搭棚寮而居,配給的是一雙草鞋和一套灰布軍服,沒有人叫苦。由於經費拮据,為了師生的粗飽,財務長廖仲愷不時去向盤據廣州地區,壟斷稅收的軍閥借貸,必須等他們過足鴉片癮後纔敢開口,佯稱是急用,絕口不提是軍需。蘇聯顧問建議的學制至少要兩年的磨練,然而等不及,養成教育僅半年後就上陣,戰場變成教室。
校本部建築是嶺南風的六合院,各樓層有走廊貫通,包含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等六個部門,設施簡單樸實,依舊景分佈。學生寢室嚴格要求內務,床單要平整,被子要摺成豆腐干,相沿成習,形成軍校生活的典範。政治部的師資皆是兩黨的名嘴,教練部的教官來自保定、雲南和日本士官學校,學生有兩派,左派是青年會,右派是孫文主義學會,開始倒也相安無事。
北伐期間黃埔學生擔任基層排連長,在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有位湖南青年叫蔣先雲,入學考試是第一名,畢業成績又是最優,兩黨教官都稱讚他是人中龍鳳,25歲在河南臨潁與奉系軍隊交戰,不幸中彈身亡。他的同學陳賡,在華陽鎮之役,背着腿軟的老蔣渡河脫險,日後清黨時,也放了他一馬,後來成為中共十員大將之一。迄戰爭結束,黃埔前四期畢業生已有35%英勇捐軀。
1925年孫中山病逝,蔣介石崛起為軍事強人。1927年,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身份在南京宣佈清黨;同年7月,汪兆銘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也決定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8月1日,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開始武裝鬥爭,前敵指揮官葉挺曾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獨立團團長,北伐時驍勇善戰,當年陳炯明砲轟觀音山的元帥府,是由他護衛宋慶齡脫險,這次他卻是換邊站。
同一年,武漢分校的黃埔六期新設政治科,成立一個女生大隊,擔任前線的文宣工作,為國軍女兵的濫觴,代表人物有謝冰瑩(師大教授,女兵自傳作者)和趙一曼(抗日烈士)。軍事顧問改聘德國專家,改革學制為兩年,以陸軍大學的指參教育加強素質,並且選派優秀軍官赴英法德義等國進修兵學,其中廖耀湘以第一名畢業於法國聖西爾軍校機械化騎兵科,是稀有的軍事人才。
1930年,北伐雖然得到表面上的統一,但暗潮洶湧,蔣介石因軍隊的編遣問題,和地方的實力派系談不攏,黃埔子弟又捲入「中原大戰」,對抗西北軍、晉軍和桂軍。1937年抗戰全面開打,北平失守後日軍沿着平綏鐵路南下,南口一戰,黃埔七期的連長隆桂銓身掛成串手榴彈和敵寇的戰車肉搏,成為首位犧牲的烈士。在淞滬會戰中,以黃埔軍人為主體的三個德國裝備師損失殆盡,七位少將陣亡。
未久日軍乘勝追進擊,為了以空間爭取時間,軍事委員會決定遷都大後方的重慶,但因南京為首都所在,孫中山陵寢所在,至少要留下些部隊打一陣子,好讓國際輿論知道它非為不抵抗的城市。18位年輕將領在奮戰中倒於血泊,其中12位是黃埔1~5期。作戰序列中的教導總隊是最精銳的德械兵團,然而隊長桂永清(一期)已不知去向,無人指揮。
1936年12月,張學良與楊虎城策動「西安事變」的兵諫,逼迫蔣介石聯共抗日。次年,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1937~1945),紅軍取消番號悉被收編,北方游擊隊編成第18集團軍(舊稱八路軍),朱德為軍長;南方游擊隊編成新四軍,葉挺為軍長。紅軍中也有黃埔的影子,例如,左權和周士第為一期、林彪和劉志丹為四期、宋時輪和許光達為五期、羅瑞卿為六期。
黃埔將領在第一線屢建戰功,包括「128事變」請纓抗敵的俞濟時(一期),首位升任集團軍總司令的關麟征(一期);打通中印公路的邱清泉(二期);帶領74軍獲頒最高榮譽「虎旗」的王耀武(三期),遠征緬甸獲頒美國軍團勳章的戴安瀾(三期),衡陽戰役死守47天的方先覺(三期);英國贈予的驅逐艦以他命名的張靈甫(四期)等。抗戰勝利總共有37人榮獲青天白日勳章,比起那些待在大本營光會發號司令的舊軍人,全是在沙場上九死一生掙得的榮譽。
長達14年艱苦的衛國戰爭,黃埔軍人犧牲率高達九成,世界上沒有一個軍校可與之相比。1946年5月5日,蔣介石為慶祝還都南京,親率部屬前往中山陵謁陵,向國父孫中山祭告已不負期望,完成統一大業。其實在去年8月下旬國共兩黨已展開重慶談判,最後雙方不肯讓步,談判破局。多年征戰理當止戈休兵,遺憾地,內戰火苗又點燃和燎原,謁陵不過是粉飾太平。
1947年,參謀總長陳誠不顧國防部長白崇禧的反對,粗率地大量裁軍,因缺乏配套措施,引起軍方譁然的「哭陵事件」。7月6日上午,四百多名編餘的將領身穿軍服,佩掛戰功勳表怏然來到中山陵,公推黃埔一期的黃鶴代表主祭,宣洩滿腹怨氣。「老蔣不要,老毛要」,一時生計無着落的官士兵忽然投靠「解放軍」,在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殺紅了眼。黃鶴後來選擇滯留大陸,於2003年逝世,享年106歲。
國共戰爭是一場師出同門,同室操戈的時代悲劇。不少荒謬的事情發生在廝殺的戰場,例如宋希濂(一期)在四川敗在既是同學又是同鄉的陳賡;陳明仁(一期)在四平戰役兩度擊潰學弟林彪;在瀋陽戰役鄭洞國(一期)遭到學弟林彪包圍自殺未遂,留法名將廖耀湘(六期)也成為學長林彪的俘虜;徐蚌會戰因共諜郭汝瑰(五期)的洩漏軍機,導致學長杜聿明和黃維(一期)慘敗被俘;萊蕪戰役李仙洲(一期)也因學弟韓練成(三期)的通敵被生俘,丟掉了7個師。
黃埔一期是中央嫡系的驕子,歷次戰役總共有108人晉升將軍,但在國共內戰中有14人臨陣投共,他們的變節也許是厭倦戰爭,不欲見到部屬再作無謂的犧牲,或不願意再為老蔣賣命,除了陳明仁升為上將,其餘日後多遭到批判鬥爭。另有8人兵敗戰竭,不得已被俘,在北京「功德林」的軍事監獄接受思想改造,多年後獲釋派任為文史研究專員,以渡殘生,國軍對他們昔日的戰功一概不提。
他們之中有一期的劉嘉樹中將,曾經在1938年的山西「靈石會戰」,負傷不退,指揮拒敵,是華北戰役中第一位獲頒青天白日勳章者。1951年的內戰尾聲,在廣西松吉河苦戰重傷,昏迷中被俘,被關押和思想改造,長達22年,依然頑固不化,最後病逝於撫順戰犯管理所,為最鐵錚錚的黃埔軍人。
蔣介石的愛將來到台灣的並不多,胡宗南是其一。老蔣提拔用人時常拘囿於黃埔系統出身、浙江同鄉、惟命是從等三個條件,胡宗南是滿分,因此成為「天子門生第一人」的寵將,一度打到延安,因戰功升遷也快,官至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成為手握幾十萬重兵的二級上將。不過內戰末期在四川敗給農民出身的彭德懷,最後老蔣知勢已不可為,纔下令他放棄西昌飛來台灣,最後忠心耿耿在澎防部告別戎馬生涯。
老蔣用人不察,疑心太重,其中一例是起用黃埔一期的桂永清(何應欽的女婿)。此人在「蘭封戰役」擅離職守,導致河南防線崩潰,被踢出陸軍系統後,竟然又換穿軍服,坐上海軍副總司令的大位(後真除)。來台後,大肆整肅「閩系」的海軍官佐(海軍的白色恐怖),最後竟高升一級上將的參謀總長。另一例是誤聽誹言,將「長沙大捷」榮獲青天白日勳章的李玉堂(黃埔一期)槍決於新店,十年後老蔣巡視金門時,遙望河山,不由悔恨,喊道:「玉堂你在那裡」? 2004年,名將的沉冤昭雪,名譽獲得平反。
黃埔軍校在大陸時期共辦了23期,後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歷經廣州、南京、成都等三個時期,畢業生總人數(含分校)總計有12萬之多。最後的23期是提前畢業,當時局勢已江河日下,代理教育長李永中宣佈由學生自行決定去留,僅有77人被軍機接來台灣,其餘被解放軍沒收,有些被迫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被俘後以「反共義士」的身份來台歸附。
1949年,國軍從福建廈門撤退到金門,10月下旬爆發國共的最後一戰-古寧頭戰役,李良榮(黃埔一期)的22軍和胡璉(黃埔四期)的12軍成功阻絕共軍渡海進犯,從此鞏固了台澎金馬的安全。1979年1月1日,中共國防部長徐向前宣佈停止砲擊金門,自此海峽無戰事,兩岸的民間交流在和平的氣氛下進展。
中共開國後,曾經頒授軍銜給功勳人士,10位元帥中有5人是黃埔軍校的師生,10名大將和57名上將各有3人和8人系出黃埔。它作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畢業生曾經前仆後繼奔赴戰場,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功勞永不可磨滅。每逢校慶的大日子,縱使兩岸有分治的現實,都各自舉辦隆重的慶祝活動,也發行過紀念郵票。這趟跨海來此地遊歷,蓋以平允之心辨識歷史的真偽。
珠江潺湲東流入海,煙波浩渺,遠處的廣州城繁華忙碌。此地此刻,北伐紀念碑佇立如昔,東征烈士墓園猶有弔客,掛念逝水能否載走幾多怨仇,再啟民族共存共榮?
上文承蒙 溫德生(林野)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溫德生:過年將邁入人生的第76個年 已經20年沒有出書 這次在文友的鼓勵下 「北城舊事」一書 目前正作最後的校對 總算可聊以自慰!
溫德生:毋忘在莒 往事如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