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70軍」像「乞丐兵」??
 

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前文有提到,民國34年10月17日,國軍「70軍」抵達基隆港,從現在陸續公開的照片,他們穿著的軍服,已經是很整齊的服裝,可是這數十年來,還一直被說當年來的「70軍」像「乞丐兵」??

這兩年也一直被這個「差異」所困,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個是事隔幾年不到,國軍在大陸作戰失利,全面撤守台灣,當時搭船來台灣的部隊,也大都從基隆上岸,幾乎都是「衣衫襤褸」,這些「撤退」來台灣的部隊,人數很多、而且集中在民國37、38年這兩年陸續來台灣,長輩把這種「刻板印象」跟民國34年的「70軍」串聯再一起??

第二種可能是來台灣的「70軍」,他們來台灣以後,整體的「軍容渙散」,雖然穿著制服整齊,看起來卻沒有像「日軍」部隊的「威武」,讓當時很多「本省同胞」無法相信,戰勝「日軍」的國軍部隊,表現出來「軍威」與想像落差很大。

研究歷史要多方向探討史實,多年前曾購買1944年(昭和19年),由當時「朝日新聞社」出版的「大東亞戰爭的台灣青年」寫真報導復刻版,2018年(民國107年)由蒼壁出版公司重新出版(圖一)

記得在官校的時候,曾有當年以「台籍」身份,志願加入日軍,還打過慘烈二戰的「長輩」,一起跟家人來學校探望我,記憶中這位「長輩」只說「閩南語」跟「日語」,看懂「漢字」,書法寫的也是非常「漂亮」,他從小在日本時代唸「公學校」,一路受「皇民化」教育長大,所以,二戰進入末期,當日軍在各地戰場兵源不足時,他就立即報名,志願加入日本「皇軍」。

那一次我跟他們走在官校的校區,剛好看到有「學生部隊」在練習「刺槍」,他停下腳步「佇足」看了一下,然後跟我說,他們那個訓練「不到位」,到了戰場「刺殺」不了敵人,這樣的「兵」,如果以前他碰到,可以對付「5-6個人」沒問題。

Peter Wu:「70軍」像「乞丐兵」??

當時也沒有想很多,每個「老兵」總是會吹噓一下,年紀大的人都會說「想當年」,那時候也沒有去跟他對談很多,在這本書上看到,這些志願者加入「皇軍」後,在台灣就接受嚴格的「刺槍」訓練(圖二),這些年慢慢整理「戰史」,才知道他在戰場上,無數次上刺刀,對著敵軍實施過「萬歲衝鋒」(バンザイ突撃),進行面對面的「肉搏戰」。

幾年前有在「YouTube」,看過一部「影片」,內容是敘述,1950年對岸的「解放軍」準備要「攻打」台灣,當時攻台計畫是由「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三野),副司令員「粟裕大將」,本來準備攻打台灣的軍力,因為有情報顯示,可能國軍會招募,曾參加過二戰的「日軍」老兵,加入保衛台灣,他就修正以每位「日軍」的戰力,必須有四位「解放軍」的比例,重新調整兵力。

國軍從「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士兵有很大的比例,都是從農村「抓丁」獲得,新兵也沒接受什麼訓練,除了少數搭機遠赴「印度」,接受美軍訓練的幾支部隊以外,幾乎都是「邊打邊抓」、「邊抓邊訓」,被抓來當兵的人根本無「意願」入伍,整體的士氣,也非常「低靡」。

Peter Wu:「70軍」像「乞丐兵」??

Peter Wu:「70軍」像「乞丐兵」??

前文提到軍人的「榮譽感」,以及「愛國心」是作戰成敗很重要的關鍵,所以,當年「台籍」日兵受完訓練,準備出征時,從圖三與圖四,可以看到他們「士氣」高昂,部隊「軍容壯盛」前進,這肯定不是當年來台灣接收的「70軍」,可以與之「比擬」。

就像現在我們從前被操練過的「陸官校友」,回看現在官校的「學弟、妹」,總會覺得他們「服裝亮麗」,就缺乏一股「霸」氣,看起來「軟軟」的樣子,除了時代改變外,當軍人的「榮譽感」已經少很多,也很少人會為了「愛國」而「投筆從戎」。

照片轉載自:

「大東亞戰爭的台灣青年」寫真報導

朝日新聞社編

復刻版由蒼壁出版公司發行

2018年(民國107年)10月初版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歷年來很少有陸軍的「長官」 有好好討論與思考 我們陸軍官校畢業的「正期班」學生 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這些人與學校 到底在部隊與社會有什麼「競爭力」「吸引力」?學校的「競爭優勢」到底在哪裡?

《神箭陸武》中華民國陸軍防空飛彈部隊成立65周年紀念專輯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1月13日是經國先生過世37周年紀念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陸軍官校實習幹部的標示演變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

Peter Wu:民國七十六年畢業 分發到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 買了兩本介紹「火箭」與「飛彈」的書籍

Peter Wu:民國77年初 購買的另一本「最新飛彈系統」

Peter Wu:​​這是我們的船

Peter Wu:美軍在二戰期間末期 發展出來的「防空武器」 在韓戰大放光芒

Peter Wu:1966年美軍參與越戰時的「波洛行動」(Bolo plan)

Peter Wu:美國海軍航空隊臂章(US Naval Aviation)

Peter Wu:「工兵學校」在內湖的時光

Peter Wu:陸軍「工兵學校」在民國71年年底搬遷到高雄燕巢

Peter Wu:新制軍校開始時各期也都沒冠上「正X期」 那這個「正」字是怎麼衍生出來的呢?

Peter Wu:陸軍官校從本學期開始 更新夏季軍便服的年級「識別肩飾」

Peter Wu:新藍徹斯特戰略

Peter Wu:2020年美國「陸戰隊」10年的轉型計畫 可以列入全球各大企業 以及各大學MBA教材與討論

Peter Wu:美國「陸戰隊航空隊」成立於1912年5月22日 只比海軍「航空隊」晚了14天而已 1917年2月17日 「陸戰隊」正式編組「航空連」

Peter Wu:民國65年元月由「大明王氏出版公司」翻譯出版的「火海浴血戰」

Peter Wu:陸戰隊特種作戰團(Marine Special Operations Regiment,MSOR)的臂章 右下角居然有兩個中文字「工合」 「Gung Ho」

Peter Wu:美國第一支「傘兵部隊」於1940年春天由海軍「陸戰隊」所組建成立

Peter Wu:被隨軍記者拍攝到這張歷史性照片 是硫磺島戰役所插上的第二面國旗

Peter Wu:民國91年元旦發行的「陸軍歷任總司令暨各部隊隊徽沿革」簡史

Peter Wu/TOPGUN: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 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

Peter Wu:​​​​「神箭陸武」紀念專輯 對外的網站銷售 將於『本月底』(『228連假結束後』)告一段落

Peter Wu:1940年代的美軍招募廣告 可以看到「傳承」與「榮耀」的含義 這是我們可以學習與省思的地方

Peter Wu/TOPGUN: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

Peter Wu: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海軍抗戰期間作戰經過彙編

Peter Wu:火車上的軍校招募廣告

Peter Wu:右臂掛著三條槓 陸軍官校33期的大學長 在幫忙學弟更換機槍槍管

Peter Wu:美國陸軍在二次世界大戰 各軍團 軍 步兵師 特種兵 的「團體臂章」

Peter Wu:韓戰留下的台胞印紀

Peter Wu:在高雄登陸的62軍 都是美式裝備 服裝整齊 器械精良 先接收越南而後來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