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前文有提到民國34年接收台灣的兩個軍級單位,後來改成「整編師」,以及民國36年「3月初」來台灣的「整21師」。
「整編師」這名稱在國府的陸軍史中,出現很短暫,是從民35年3月開始,到民國37年8月就消失,「整編師」主要是將原「軍級」單位,降編為「整編師」,以國軍在抗戰最有名,也是王牌部隊國軍第「74軍」為例。
原來的74軍下轄「51師」、「57師」、「58師」,每個師又下轄三個團,經過「整編計畫後」,「74軍」改成「整編74師」(整74師),下轄「51旅」、「57旅」、「58旅」三個旅,每旅下轄兩個團,合計八個團(圖一),「整74師」下轄「3個旅」、「6個團」的整編師還為過渡期的編組,最終計畫是要「整編」成「3個團」。
國軍第「74軍」在抗日戰爭,因該軍隸屬由三個「五」開頭的師,所以,也被日軍稱為「三五」部隊,抗戰勝利後,第「74軍」是被國防部列入第一波進行「整編」的部隊,除了「留強汰弱」縮減兵員,留下精英外,「整74師」也全面更換「美援」裝備,同時配發美軍制式的「軍車」,全師的戰力非常堅強(圖二)、(圖三)。
民國36年5月11日至5月16日,「整74師」參加「孟良崮」戰役,遭到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後改稱為「第三野戰軍」)第1、4、6、8、9縱隊圍殲,師長「張靈甫」中將,在最後「彈盡糧絕」下,拒絕向解放軍投降,「自裁」殉國。
國府在抗戰結束後,對陸軍進行「整編」計畫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戰爭結束後,不需要這麼多部隊,國家財政也已經無力再「養」太多的軍人,必須大量把軍隊「精簡」與「復員」。
第二是受制於美國介入「國共內戰」,民國34年首先在美國駐華大使的「見證」下,兩方訂下所謂的「雙十協定」,不過,國共之間的軍事衝突並未停止,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馬歇爾來華調停,馬歇爾抵達中國後與國民黨、共產黨達成共識,由三方派代表,(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成立軍事三人小組(簡稱三人小組),作為軍事衝突時的調處管道。
而「整編」計畫就依照「三人小組」,於民國35年2月25日簽署的「整軍方案」下所進行,第一期的整編國軍為90個師,共軍為18個師,一年內雙方將除此之外的部隊裁減復員,先將「軍」改編為「師」,「師」改為「旅」。
國軍整編於民國35年3月展開,第一期整編預計分三批在8月底完成,
第一批整編隴海路沿線的27個軍67個師,4月底完成;
第二批整編長江以南的30個軍84個師,6月底基本完成;
第三批計劃整編隴海路以北的32個軍,自7月開始, 因全面內戰爆發而停止,未在東北、華北實施整編,總共只完成組編了57個整編師,所以,遠赴東北作戰的「新1軍」、「新6軍」、「52軍」、「71軍」等,即未實施「整編」,番號一直維持「軍」。
上面提到「整軍」計畫下,大量的「退役」官兵沒有好好處理,國家也未有「計畫」去「輔導」,這些大批「退役軍人」,所以,後來國共內戰正式開打後,共產黨就對這群被「裁編」的退役軍人,喊出「老蔣不要,老毛要」的口號,大量整批的吸收這群「身經百戰」的「老兵」,直接加入「解放軍」行列。
第二是「受制」於友邦美國政府「軍事援助」,國府陸軍除了被迫執行「整軍」計畫外,後來國軍進入東北,直抵松花江畔,就遭「三人軍事調解小組」的組長「馬歇爾」,以威脅暫停供應國軍「武器」,把國軍部隊北上的行動全面喊停。
從歷史的可以「學習」過往的「教訓」,讓後人不要再度「重蹈覆徹」,只是,不知道現今的「掌權者」,是否有認真去「了解」這些「慘痛」歷史的教訓,民國38年丟掉「大陸」,還有台灣可以「撤守」,現在只能往太平洋「跳」了!
圖一自繪,圖二與圖三的照片轉載自「網路」。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
Peter Wu:民國七十六年畢業 分發到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 買了兩本介紹「火箭」與「飛彈」的書籍
Peter Wu:民國77年初 購買的另一本「最新飛彈系統」
Peter Wu:美軍在二戰期間末期 發展出來的「防空武器」 在韓戰大放光芒
Peter Wu:1966年美軍參與越戰時的「波洛行動」(Bolo plan)
Peter Wu:美國海軍航空隊臂章(US Naval Aviation)
Peter Wu:「工兵學校」在內湖的時光
Peter Wu:陸軍「工兵學校」在民國71年年底搬遷到高雄燕巢
Peter Wu:新制軍校開始時各期也都沒冠上「正X期」 那這個「正」字是怎麼衍生出來的呢?
Peter Wu:陸軍官校從本學期開始 更新夏季軍便服的年級「識別肩飾」
Peter Wu:2020年美國「陸戰隊」10年的轉型計畫 可以列入全球各大企業 以及各大學MBA教材與討論
Peter Wu:美國「陸戰隊航空隊」成立於1912年5月22日 只比海軍「航空隊」晚了14天而已 1917年2月17日 「陸戰隊」正式編組「航空連」
Peter Wu:民國65年元月由「大明王氏出版公司」翻譯出版的「火海浴血戰」
Peter Wu:陸戰隊特種作戰團(Marine Special Operations Regiment,MSOR)的臂章 右下角居然有兩個中文字「工合」 「Gung Ho」
Peter Wu:美國第一支「傘兵部隊」於1940年春天由海軍「陸戰隊」所組建成立
Peter Wu:被隨軍記者拍攝到這張歷史性照片 是硫磺島戰役所插上的第二面國旗
Peter Wu:民國91年元旦發行的「陸軍歷任總司令暨各部隊隊徽沿革」簡史
Peter Wu/TOPGUN: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 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
Peter Wu:「神箭陸武」紀念專輯 對外的網站銷售 將於『本月底』(『228連假結束後』)告一段落
Peter Wu:1940年代的美軍招募廣告 可以看到「傳承」與「榮耀」的含義 這是我們可以學習與省思的地方
Peter Wu: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海軍抗戰期間作戰經過彙編
Peter Wu:右臂掛著三條槓 陸軍官校33期的大學長 在幫忙學弟更換機槍槍管
Peter Wu:美國陸軍在二次世界大戰 各軍團 軍 步兵師 特種兵 的「團體臂章」
Peter Wu:在高雄登陸的62軍 都是美式裝備 服裝整齊 器械精良 先接收越南而後來台
Peter Wu:打過慘烈二戰的「台籍日軍長輩」 對「陸軍官校學生」練習「刺槍」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