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放手讓現在的年輕人  用自己的「智慧」與「

「96台海危機」,當時的參謀總長羅本立上將,視導飛彈連的照片。

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今年是發生「96台海危機」29年紀念,最近看到不少人再提這件事情,還有有「微電影」在募款拍攝「96台海危機」的故事。

撰寫歷史盡可能,要「捨棄」個人的喜好,把真實的紀載下來,現在兩岸要「戰」?要「和」?首先要讓會上戰場,年滿40歲以下的「年輕人」去做抉擇,像我們這種只剩下「嘴巴」,開口、閉口都「遙想」當年,對他們說什麼「為他們好」都是不公平,也很難說服「他們」。

再者,戰爭一旦爆發,不論政黨顏色、性別、男女老幼,全都會捲入,「飛彈」是不長眼,沒人能「躲」的掉,也不需要再彼此分裂。

而且,開戰之後不要期望有誰會在「短時間」內來幫我們,至於要能支撐「多長時間」?才有「援軍」?真的沒人說的準,所謂靠天吃飯會「餓死」,靠人打仗會「失敗」。

古人云:「開弓沒有回頭箭」,真實的「戰爭」爆發,就不是只靠「嘴巴」在喊,不是「消滅」渡海侵犯之敵,就是被侵犯之敵「消滅」,心理必須承受,前一秒鐘還跟你哈拉的「弟兄」、「戰友」,後一秒鐘就成為「血」肉模糊之「屍」「塊」,不是電影可以「NG」重來,是必須接受的「真實」。

96年有幸參與「台海危機」的老兵,現在至少也都快50歲了,那一年我們共同的「抉擇」,就是要「守護」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主」選舉,每個人都知道,也都很勇敢,只是,當拉「槍機」那一剎那,老實說只要是人「都害怕」,尤其當年送上外島大量的「忠靈袋」,沒人願意「自己」被裝著「送回去」。

96年那時候,我們營長長期駐外島連,我擔任副營長,負責在營與各參謀開會,當時最擔憂的是遭受「第一擊」後,我們「飛彈連」傷亡率判斷為多少?20%?還是30%甚至更高,用數字來說,100位官兵就會有20人到30人甚至更多人,在「第一次」攻擊中「犧牲」,所以,必要時就是將退伍一年至兩內的「官兵」,緊急「召集」返回原部隊,因為,剛退伍他們的「戰技」還保存著,而本來服役期滿的官兵,則繼續服役下去。

當時所謂的「第一擊」,就是對岸的飛機、船艦,一旦穿越「中線」,我們防空飛彈連就將請求「發射」,同時對岸的「飛彈」與「飛機」也會開始對我們的「防空飛彈」陣地實施「攻擊」,所以理論上,我們「飛彈基地」的弟兄,會比外島的「弟兄」更早「犧牲」。

再來是各單位的「代理人」名冊,立即「上報」,一旦連長「陣亡」,副連長馬上「接手」,依照順序排列到「士兵」,有道是「棺材」只裝「死」人,不裝階級「高」、年紀大的人,還有替代「人員」,當時新兵「眾多」,還安排資深軍官與士官,緊急到各連去「教導」士兵們,如何操作「50機槍」。

當時的「想定」是,萬一飛彈基地「被毀」,其餘存活的「弟兄」,轉為地面「防衛」作戰,防止敵人的「傘兵」入侵佔據「陣地」,有新兵問我,萬一打到沒子彈了怎麼辦?我回他:那就用「圓鍬」敲打,不然就拿大石頭當工具「敲」,如果你當下沒把對方敲「死」,他就會把你打「死」,這是人類有戰爭以來,唯一的「生存之道」。

那時候台灣不缺電,不過,各單位的「戰備油料」庫,已經全部加滿,隨時「切換」改成「戰術電源」,反之,萬一敵軍攻入,必要時有人要負責「炸掉」,不能「支助」敵軍,還可以用「油」當武器炸藥,直接「消滅敵人」。

當時也電告各單位連長,一旦開戰也很難等到「援軍」來幫忙,只能「死」守,附近的鐵公路也將全部遭敵人「摧毀」,敵人只能從空中,或是陣地周圍「進攻」,道路「炸」的越「寸斷」,敵人的裝甲部隊,就不容易快速「抵達」。

再則是「拒收難民」,請逃難的「老百姓」,依照附近「民防單位」指示避難,不聽「警告者」,都當成進犯敵軍「處置」,每個基地連的「糧食」有限,閩南語有句諺語:「生吃都不夠,哪有可以曬成乾?」,戰爭爆發首先要餵飽「戰士」,其他都「不在考量範圍內」。

當時,很多部屬問我,為何要想這麼多?我說雖然官校「混」畢業,還背過孫子兵法的「史計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還好,幾天過後「狀況解除」,大家可以安心休假,該退伍的也準時退伍,回家「娶妻生子」,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是96台海危機後,陸續出生平安長大的「小孩」。

當時每個人的心中都吶喊著,能平安的「活著」真好,也期望「下個世代」的「年輕人」,能夠續享「和平」的年代,我們這些老兵,「曾經經歷」過,未發生的「戰爭」的「事件」,應該放手讓現在的年輕人,用自己的「智慧」與「方法」去「決定」自己的未來,就不要在那裏「看人食米粉,在邊仔喊燒」。

原文留言有更多很棒的討論,連結如下: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歷年來很少有陸軍的「長官」 有好好討論與思考 我們陸軍官校畢業的「正期班」學生 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這些人與學校 到底在部隊與社會有什麼「競爭力」「吸引力」?學校的「競爭優勢」到底在哪裡?

《神箭陸武》中華民國陸軍防空飛彈部隊成立65周年紀念專輯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1月13日是經國先生過世37周年紀念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陸軍官校實習幹部的標示演變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

Peter Wu:民國七十六年畢業 分發到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 買了兩本介紹「火箭」與「飛彈」的書籍

Peter Wu:民國77年初 購買的另一本「最新飛彈系統」

Peter Wu:​​這是我們的船

Peter Wu:美軍在二戰期間末期 發展出來的「防空武器」 在韓戰大放光芒

Peter Wu:1966年美軍參與越戰時的「波洛行動」(Bolo plan)

Peter Wu:美國海軍航空隊臂章(US Naval Aviation)

Peter Wu:「工兵學校」在內湖的時光

Peter Wu:陸軍「工兵學校」在民國71年年底搬遷到高雄燕巢

Peter Wu:新制軍校開始時各期也都沒冠上「正X期」 那這個「正」字是怎麼衍生出來的呢?

Peter Wu:陸軍官校從本學期開始 更新夏季軍便服的年級「識別肩飾」

Peter Wu:新藍徹斯特戰略

Peter Wu:2020年美國「陸戰隊」10年的轉型計畫 可以列入全球各大企業 以及各大學MBA教材與討論

Peter Wu:美國「陸戰隊航空隊」成立於1912年5月22日 只比海軍「航空隊」晚了14天而已 1917年2月17日 「陸戰隊」正式編組「航空連」

Peter Wu:民國65年元月由「大明王氏出版公司」翻譯出版的「火海浴血戰」

Peter Wu:陸戰隊特種作戰團(Marine Special Operations Regiment,MSOR)的臂章 右下角居然有兩個中文字「工合」 「Gung Ho」

Peter Wu:美國第一支「傘兵部隊」於1940年春天由海軍「陸戰隊」所組建成立

Peter Wu:被隨軍記者拍攝到這張歷史性照片 是硫磺島戰役所插上的第二面國旗

Peter Wu:民國91年元旦發行的「陸軍歷任總司令暨各部隊隊徽沿革」簡史

Peter Wu/TOPGUN: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 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

Peter Wu:​​​​「神箭陸武」紀念專輯 對外的網站銷售 將於『本月底』(『228連假結束後』)告一段落

Peter Wu:1940年代的美軍招募廣告 可以看到「傳承」與「榮耀」的含義 這是我們可以學習與省思的地方

Peter Wu/TOPGUN: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

Peter Wu: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海軍抗戰期間作戰經過彙編

Peter Wu:火車上的軍校招募廣告

Peter Wu:右臂掛著三條槓 陸軍官校33期的大學長 在幫忙學弟更換機槍槍管

Peter Wu:美國陸軍在二次世界大戰 各軍團 軍 步兵師 特種兵 的「團體臂章」

Peter Wu:韓戰留下的台胞印紀

Peter Wu:在高雄登陸的62軍 都是美式裝備 服裝整齊 器械精良 先接收越南而後來台

Peter Wu:打過慘烈二戰的「台籍日軍長輩」 對「陸軍官校學生」練習「刺槍」的評語

Peter Wu:1945年(昭和20年)5月31日 美軍駐「菲律賓」陸軍第5航空隊 轟炸台北最慘烈的一次

Peter Wu:不能用20世紀思維 去評斷以前的事情 那根本都是自己的「想像」

Peter Wu:「整編師」這名稱在國府的陸軍史中 為何出現很短暫?

Peter Wu:韓戰爆發之後 獲利最大的是已經撤退來台灣的「中華民國」 以及整個台灣島內的「軍民同胞」

Peter Wu/沒有籍口:優秀的人都自律

Peter Wu:國中時代因為好玩 四個無聊孩子組成「飛鳥隊」的後遺症

Peter Wu:中美斷交那一年

Peter Wu: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Peter Wu:陸軍官校35期「王玉麒」的著作「海癡:細說佘振興與老海軍1889-1962」

Peter Wu:打過慘烈二戰的「台籍日軍長輩」 對「陸軍官校學生」練習「刺槍」的評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