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頭一次「精進士官制」與「精進伍長制」失敗的歷程。
前文提到,民國79年7月1日開始,海軍、陸戰隊、空軍役期,全部從三年逐步遞減為兩年,民國80年7月1日全國役男的役期,全部都剩下兩年。
當時我們都是基層,這個「決策」過程未曾參與,雖然比當年「陸一特」一刀切有改善很多,可是,隨著役期縮短,陸軍、海軍與空軍的「技術」部隊,就陸續發生沒有「熟練」的「操作人員」,造成不少事故。
如果國軍有如歐美與早期日本軍隊,有精實的「士官」在營,狀況尚能有所「掌控」,可惜,民國70年末期以後,台灣經濟「起飛」已經越來越少「有志青年」,願意投考「軍校」,尤其是「士官學校」。
只要在那時期「當兵」的同輩們,肯定很熟悉入伍時,教育班長最大的「績效」,就是鼓吹「新兵」們「簽下去」(轉服志願役),各新訓師的旅長、營長、連長、排長的績效,也都跟每一梯次新兵,各單位願意轉服志願役人數,以及占新兵比例來評定。
碰過一位運氣很「背」的「轉服士官」,他是56?還是57年次,因為抽到「陸一特」,高中畢業後申請提早當兵,這樣也可以提早退伍,民國75年10月中入伍時,「教育班長」一直遊說他們,只要「簽下去」轉服四年半,馬上就放假一周(還是10天)?
當兵最希望有假放,就在假期的誘惑下,他馬上簽下去,申請轉服志願役士官,也如預期放假回家去遊玩。
結果沒多久,新聞就報導,國防部正式廢除陸軍「三年役期」,也就是他們那一梯只要兩年就可以退伍,這樣一簽下去,就變成多了「兩年半」,趕回部隊說要「反悔」,長官說已經「簽」下去,不能再「抽回」,然後他們下一梯次,轉服改成「三年半」,最讓他「氣暈」的是,高中同學比他晚1-2年入伍,都還比他早退伍。
民國82年7月,陸軍為了激勵與增進士官,首先把陸軍士官的領章,從民國73年啟用,本來士官的兵科、軍階外圈有圓形,直接取消改成跟軍官一樣的標示(圖一)、(圖二),而草綠夾克上的肩章,也取消軍階外面的圓形,直接跟軍官一樣(圖三)、(圖四)。
同期間三軍也開始推行「精進士官制」,當時我擔任連長,還被找去軍團接受半天「講習」,內容都不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各連的連士官長,要有一間「獨立」的「房間」,比照連長一樣的規格。
當時外島部隊,還特地為「士官」設計專屬的「臂章」,臂章一「勾」為士官,槓槓為職等,中間為所屬的「兵科」(圖五),然後兩「勾」為士官長,槓槓為職等(圖六),當年有看過外島放假回來的士官佩掛過。
不過,重點還是回到缺少「志願役」的「士官」,轉服三年半的「預備士官」,受訓半年後掛階下士,在停階一年後,得以晉升中士,再兩年後就退伍了,雖然中士可以占士官長「職缺」,不過,「經驗」與「資歷」都無法「帶領」全連,還不如較資深的「一般兵」或是「大專兵」晉升的「下士」。
有段時間,「神箭部隊」基地連的「值星班長」,是由上兵在揹「值星帶」,而「下士」入列於部隊中,因為,這些從二兵考上「士官」,晉升下士的「士兵」,裝備能力與經驗太「資淺」,實在無法「服眾」。
也因為「精進士官制」推行的不順暢,後來步兵師又推了「精進伍長制」,在臂章上面縫了「伍長」的「職稱」(圖七),我們「神箭部隊」編制上,只有組長、副組長,都是「士官缺」,沒有「伍長編制」,據說步兵單位反而比較「認同」這個「伍長制」,三人為「伍」,從中挑選「優秀」之人,擔任「伍長」,反而比「精進士官」來的實際,不過,好像沒多久也「隨之取消」。
相較之下「神箭部隊」基地連,多少還有從「士官學校」畢業,考上飛彈部隊「留美儲訓班」後,再接受「飛彈保修」派任單位,兼任組長的「士官」,那時候我同學很羨慕,我們連上居然還看到,年紀輕輕的「三等士官長」。
以前「士校」畢業後掛「中士」,兩年後晉升「上士」,三年後就升「三等士官長」,他們畢業時17歲,22歲就是「士官長」,當然絕大部份也於隔年,服滿六年後退役,其他通訊、兵工後勤科,役期為八年,也都期滿退伍,只要願意簽下去兩年,就可以晉升「二等士官長」,年紀也才26歲,不過,這年齡在當時的基地連中,也算是很「老」了!
早期我們重視「階層」,所以,一個人在職場或是軍隊,「混」的好不好,都跟他「職務階級」有關,所以,要真的志願來軍隊,大多數人多選擇當「軍官」,也不願意選擇當「士官」,這也是當年「精進士官制」失敗的主要原因。
如果一個組織(部隊),晉升「管理職」(軍官),都沒有參考「管理職能」,而是以考試「成績」、個人「績效」與「意願」來提拔擔任「管理者」(軍官),可能最後會把團隊帶向「毀滅」,這樣的「悲慘」結果,多到不勝「枚舉」,現在很多企業在找尋接班人時,有越來越重視「管理職能」,也是「前車之鑑」太多,不能在「重蹈覆轍」,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組織與人生最害怕並不是失敗,而是一直在同個地方「跌倒」。
照片翻拍自「光輝記憶: 草綠國軍映像紀實」,
作者:吳尚融
出版社:軍式風格多媒體工作室 Military style multimedia studio
出版日期:2021年3月10日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陸軍「士官團」快速建制與改革案之我見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
Peter Wu:民國七十六年畢業 分發到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 買了兩本介紹「火箭」與「飛彈」的書籍
Peter Wu:民國77年初 購買的另一本「最新飛彈系統」
Peter Wu:美軍在二戰期間末期 發展出來的「防空武器」 在韓戰大放光芒
Peter Wu:1966年美軍參與越戰時的「波洛行動」(Bolo plan)
Peter Wu:美國海軍航空隊臂章(US Naval Aviation)
Peter Wu:「工兵學校」在內湖的時光
Peter Wu:陸軍「工兵學校」在民國71年年底搬遷到高雄燕巢
Peter Wu:新制軍校開始時各期也都沒冠上「正X期」 那這個「正」字是怎麼衍生出來的呢?
Peter Wu:陸軍官校從本學期開始 更新夏季軍便服的年級「識別肩飾」
Peter Wu:2020年美國「陸戰隊」10年的轉型計畫 可以列入全球各大企業 以及各大學MBA教材與討論
Peter Wu:美國「陸戰隊航空隊」成立於1912年5月22日 只比海軍「航空隊」晚了14天而已 1917年2月17日 「陸戰隊」正式編組「航空連」
Peter Wu:民國65年元月由「大明王氏出版公司」翻譯出版的「火海浴血戰」
Peter Wu:陸戰隊特種作戰團(Marine Special Operations Regiment,MSOR)的臂章 右下角居然有兩個中文字「工合」 「Gung Ho」
Peter Wu:美國第一支「傘兵部隊」於1940年春天由海軍「陸戰隊」所組建成立
Peter Wu:被隨軍記者拍攝到這張歷史性照片 是硫磺島戰役所插上的第二面國旗
Peter Wu:民國91年元旦發行的「陸軍歷任總司令暨各部隊隊徽沿革」簡史
Peter Wu/TOPGUN: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 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
Peter Wu:「神箭陸武」紀念專輯 對外的網站銷售 將於『本月底』(『228連假結束後』)告一段落
Peter Wu:1940年代的美軍招募廣告 可以看到「傳承」與「榮耀」的含義 這是我們可以學習與省思的地方
Peter Wu: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海軍抗戰期間作戰經過彙編
Peter Wu:右臂掛著三條槓 陸軍官校33期的大學長 在幫忙學弟更換機槍槍管
Peter Wu:美國陸軍在二次世界大戰 各軍團 軍 步兵師 特種兵 的「團體臂章」
Peter Wu:在高雄登陸的62軍 都是美式裝備 服裝整齊 器械精良 先接收越南而後來台
Peter Wu:打過慘烈二戰的「台籍日軍長輩」 對「陸軍官校學生」練習「刺槍」的評語
Peter Wu:1945年(昭和20年)5月31日 美軍駐「菲律賓」陸軍第5航空隊 轟炸台北最慘烈的一次
Peter Wu:不能用20世紀思維 去評斷以前的事情 那根本都是自己的「想像」
Peter Wu:「整編師」這名稱在國府的陸軍史中 為何出現很短暫?
Peter Wu:韓戰爆發之後 獲利最大的是已經撤退來台灣的「中華民國」 以及整個台灣島內的「軍民同胞」
Peter Wu:國中時代因為好玩 四個無聊孩子組成「飛鳥隊」的後遺症
Peter Wu: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Peter Wu:陸軍官校35期「王玉麒」的著作「海癡:細說佘振興與老海軍1889-1962」
Peter Wu:打過慘烈二戰的「台籍日軍長輩」 對「陸軍官校學生」練習「刺槍」的評語
Peter Wu:放手讓現在的年輕人 用自己的「智慧」與「方法」去「決定」自己的未來 我們這些老兵 就不要在那裏「看人食米粉 在邊仔喊燒」!
Peter Wu:和剛下部隊時 陸官專四期的老排長 還有陸官專六期學長 碰面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