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
中正預校5期(72年班)、陸軍官校正56期文史系,砲兵科。
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飛彈指揮部人事科首席參謀官、群作戰官退役(8.5年)。
退役後民間學歷: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企業人力資源主管。
現任企業講師、鐵道攝影師
民國「50年」陸軍飛彈「第一營」參加代號「復興演習」的國慶閱兵(圖一)。
民國「52年」參加代號「復漢演習」的國慶閱兵,以及民國「53年」參加代號「興漢演習」,以及擴編成陸軍飛彈「605群」參加閱兵的照片(圖二)、(圖三)。
從「神箭陸武」一書中,有提到民國48年8月16日,陸軍飛彈「第一營」成立後,本來在隔年(民國49年),就計畫要舉辦「神箭演習」(實彈射擊),以及計畫安排三顆飛彈,編成一組「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參加民國49年的雙十節國慶閱兵(圖四)。
不過,在6月18日早上,美國總統「艾森豪先生」抵台訪問,造成兩岸「情勢」緊張,陸軍四座「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全部進入「零秒」戰備,每座基地九枚飛彈(三組每組三枚),全部插上導爆管,只要對岸有飛機來襲,直接待命發射飛彈。
所以,民國49年無論是「神箭演習」與「國慶閱兵」,「神箭部隊」都被迫取消參演。
圖一民國「50年」的國慶閱兵照片中,參與閱兵的「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尾翼後面是塗裝飛彈「第一營」的營徽。
從目前資料查到,本來民國「51年」,國慶日國防部也有計畫,舉辦「國慶閱兵」,代號為:「復華演習」,後來因為不明原因,於9月11日臨時取消閱兵,參與部隊於一周內歸建。
圖二民國五十二年國慶閱兵,也是頭一次,將力士飛彈「雷達車廂」、「靶機」都拉出來展示,雷達車廂上漆的神箭部隊「隊徽」,是第一代飛彈「605群」的徽章,中間為一枚鷹式飛彈,左右各一枚力士飛彈,代表605群有3個飛彈營的意思。
陸軍於民國48年8月成立「勝利女神力士飛彈營」(第一營),緊接著在民國49年12月,成立「鷹式飛彈營」(第二營),然後美軍在民國51年中,通知我國預計隔年,再「軍援」給國軍另個「勝利女神力士飛彈」。
於是陸軍將兩個飛彈營合併,成立陸軍飛彈「605群」,番號改為飛彈661營、662營,另外再編組一個「暫」663營。
圖三為民國53年,頭一次參加國慶閱兵的「鷹式飛彈」閱兵連,美國「軍援」給陸軍的「鷹式飛彈」營,共4個連,從民國53年元月3日開始,到元月30日止,陸續抵達台灣,並進駐四座基地。
照片上漆在「鷹式飛彈」尾翼的「隊徽」,也是第一代飛彈「605群」的徽章,不過,上文提到美國原來預計「軍援」我國「勝利女神力士飛彈營」,這個「暫」663營,在民國53年1月22日,美國緊急通知我國,因故臨時取消這項「軍援計畫」,所以,這個「暫」663營番號也同時遭裁撤。
所以實際上在民國53年的雙十節國慶日,陸軍飛彈「605群」,只剩下「661營」與「662營」兩個「飛彈」營。
從民國48年「彗星小組」成立,開始進行遴選,國軍各部隊(以陸軍、空軍、憲兵為主),優秀軍官、士官、軍校生到美國接受「勝利女神力士飛彈」,「保養」、「維修」、「操作」訓練,從民國47年年底就陸續有派人到美國受訓,最多人的一批,為民國48年1月3日,由飛彈第一營營長張德溥上校,率領陸軍飛彈第一營162 人( 官55 位士136位),還有支援部隊29 位,全員191 員,到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貝力絲堡(FORTBLISS,TEXAS),「陸軍防空學校」接受操作訓練,於7 月6 日返回台灣。
後續又陸續派出幾批人員,前往美國受訓,所以,「第一營」各基地連,至少有250人以上,是被派往美國訓練的「志願役」軍官,以及「志願役」士官為主。
當年陸軍義務役還是只有「兩年」役期,所以被派去參加「國慶閱兵」的「神箭部隊」士兵,主要都是以兩年的「充員兵」為主(圖五)。
照片與文章,轉載自「國家文化資料庫」、「神箭陸武」--「陸軍防空飛彈部隊成軍65周年慶」一書。
上文承蒙 Peter Wu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部落格與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Peter Wu:還是隸屬於「政戰學校」的「法律系」 學生正在「模擬法庭」進行演練
Peter Wu:民國43年2月26日 班森號(洛陽號) 以及希拉蕊·瓊斯號驅逐艦(漢陽號) 在南卡羅來納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 8月20日兩艘軍艦艘駛抵左營軍港
Peter Wu:美軍對「力士飛彈」與「鷹式」飛彈 兩種系統的國家軍隊 實施戰備檢查 國軍「神箭部隊」也包含其中
Peter Wu:50年前的「昌平演習」兩架UH-IH直升機 在楊梅因為大霧而先後摔機 造成13位國軍軍官犧牲
Peter Wu:「軍校正期學生班 四年級下部隊見習兩周增加為十八周」決策產生的風險分析
Peter Wu:「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畢業證書 以及「陸軍軍官預備學校」畢業證書
Peter Wu:當年「意志不堅」想申請退學 校方告知我們 如果沒把四年的「官校」唸完 連「預校」畢業證書都一併不發回 等於浪費這麼多年只有國中畢業
Peter Wu:民國40幾年尾至民國50年 三軍四校除了陸軍官校與海軍官校 是「四年制」大學 畢業後為「大學畢業」政工幹校與空軍官校畢業都沒有「學歷」與「學位」
Peter Wu:神箭演習紀念貼紙
Peter Wu:軍旅職涯中一段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微小挫折」
Peter Wu:早年到神箭部隊服務 最辛苦的不是值戰備 而是戰備值完後 還是不能放假 因為休假沒人可以代理 長官跟自己都放不下心
Peter Wu:力士飛彈「結合官」不是安排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官擔任?而非要找「砲兵」科畢業的軍官擔任呢?
Peter Wu:民國66年「力士飛彈」電纜「短路」 把升起準備好待命發射的「飛彈」轟隆就打出去了
Peter Wu:最感動的是 最後跟各級長官幫我求情 居然是那位「輕生」新兵的家人
Peter Wu:民國47年美軍在台飛彈裝備故障 沒有料件 從日本或是夏威夷 直接用飛機運送料件 迅速提供補給 我們真的是「嘆為觀止」 無窮羨慕不已!
Peter Wu:「防空飛彈605群」大都是「正期生」 晉升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Peter Wu:民國60年美軍飛彈系統計畫換裝 致飛彈裝備無法送美實施翻修 為達自立自強備戰之需求 以及美軍顧問團建議下 遂自行建立基地保修能量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學生 45年之間進入「神箭部隊」 總計有573位正期生
Peter Wu:教我最多的是預官36期 他學歷高(成大電機所) 英文也很好 他後來很鄭重的跟我說「你是陸官正期的 飛彈裝備要比別人更強 手冊要看原文的 不要去看中文翻譯 能用英文說就不要用中文」
Peter Wu:陸軍官校在70年代 長官「提醒」「輕音樂隊」不要老唱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英文歌曲」
Peter Wu:照片是三年級當家時 在台上演奏時 被同學難得拍下的「打鼓」獨照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1期開始 開始實施野營訓練 每次大約「一周」左右
Peter Wu:陸軍官校正期班從54期開始 都依照「身高」編連 四年都在同一個連 為的就是「閱兵分列」好看
Peter Wu:三軍四校75年班(陸官55期) 就在分科前到金門「見學一周」
Peter Wu:在「砲校」分科教育7個月的時間 不論「吃」或是「休假」 都比「陸軍官校」好的太多
Peter Wu:我自己「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跟「飛彈」結緣 十二年後還成為這部隊的一員
Peter Wu:民國75年 韓國「士官學校」四年級學生 曾經來我們「陸軍官校」參訪
Peter Wu:相較韓國「陸軍士官學校」 我們的「陸軍官校」歷屆校長變來變去 沒有傳承延續 完全「人治」的「教範」 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Peter Wu:有問題要檢討「制度」與「流程」 還有執行者有沒有依循去執行 這才是「成」與「敗」的差別之處
Peter Wu:陸官34期到36期的學長 在空軍「警衛部隊」服務 很多升到上校與少將
Peter Wu:空軍「警衛部隊」歷年來出現的「臂章」(徽章)
Peter Wu:空軍「防空學校」「防空砲兵部隊」的臂章與隊徽
Peter Wu:民國47年底「彗星案」組建的力士飛彈「第一營」 是從陸軍與空軍「防砲部隊」招考語文合格的士官 前往美國受訓
Peter Wu:國軍的防空部隊 是由曾經到德國進修「防空學」黃鎮球將軍(一級上將) 一手規劃與組建
Peter Wu:以前我們志願進軍校的人太多 學校還千方百計「勸退」「淘汰」我們
Peter Wu:從西點軍校邀請「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 伊隆·里夫·馬斯克在學校與沙恩·R·里夫斯准將對談一事 期待我們的軍校 特別是陸軍官校也能邀請 黃仁勳先生 林百里先生 張忠謀先生 郭台銘先生 到學校分享
Peter Wu:1985年由曾經服務於Nike Hercules Missile(勝利女神力士飛彈)基地 美軍官兵們繪製的插圖 感覺他們比較有幽默感
Peter Wu:抗戰時期空軍的「高射砲兵」部隊 使用的是從歐洲 尤其是從德國引進「高射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八八毫米高射炮」
Peter Wu:美國上個世紀企業的多方位績效管理工具觀念帶入者 大多是「美國軍校出身」的主管
Peter Wu:為何各國「陸戰隊」的訓練 遠比「陸軍部隊」更加嚴格?
Peter Wu:民國七十六年畢業 分發到陸軍「防空飛彈部隊」後 買了兩本介紹「火箭」與「飛彈」的書籍
Peter Wu:民國77年初 購買的另一本「最新飛彈系統」
Peter Wu:美軍在二戰期間末期 發展出來的「防空武器」 在韓戰大放光芒
Peter Wu:1966年美軍參與越戰時的「波洛行動」(Bolo plan)
Peter Wu:美國海軍航空隊臂章(US Naval Aviation)
Peter Wu:「工兵學校」在內湖的時光
Peter Wu:陸軍「工兵學校」在民國71年年底搬遷到高雄燕巢
Peter Wu:新制軍校開始時各期也都沒冠上「正X期」 那這個「正」字是怎麼衍生出來的呢?
Peter Wu:陸軍官校從本學期開始 更新夏季軍便服的年級「識別肩飾」
Peter Wu:2020年美國「陸戰隊」10年的轉型計畫 可以列入全球各大企業 以及各大學MBA教材與討論
Peter Wu:美國「陸戰隊航空隊」成立於1912年5月22日 只比海軍「航空隊」晚了14天而已 1917年2月17日 「陸戰隊」正式編組「航空連」
Peter Wu:民國65年元月由「大明王氏出版公司」翻譯出版的「火海浴血戰」
Peter Wu:陸戰隊特種作戰團(Marine Special Operations Regiment,MSOR)的臂章 右下角居然有兩個中文字「工合」 「Gung Ho」
Peter Wu:美國第一支「傘兵部隊」於1940年春天由海軍「陸戰隊」所組建成立
Peter Wu:被隨軍記者拍攝到這張歷史性照片 是硫磺島戰役所插上的第二面國旗
Peter Wu:民國91年元旦發行的「陸軍歷任總司令暨各部隊隊徽沿革」簡史
Peter Wu/TOPGUN: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 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
Peter Wu:「神箭陸武」紀念專輯 對外的網站銷售 將於『本月底』(『228連假結束後』)告一段落
Peter Wu:1940年代的美軍招募廣告 可以看到「傳承」與「榮耀」的含義 這是我們可以學習與省思的地方
Peter Wu: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海軍抗戰期間作戰經過彙編
Peter Wu:右臂掛著三條槓 陸軍官校33期的大學長 在幫忙學弟更換機槍槍管
Peter Wu:美國陸軍在二次世界大戰 各軍團 軍 步兵師 特種兵 的「團體臂章」
Peter Wu:在高雄登陸的62軍 都是美式裝備 服裝整齊 器械精良 先接收越南而後來台
Peter Wu:打過慘烈二戰的「台籍日軍長輩」 對「陸軍官校學生」練習「刺槍」的評語
Peter Wu:1945年(昭和20年)5月31日 美軍駐「菲律賓」陸軍第5航空隊 轟炸台北最慘烈的一次
Peter Wu:不能用20世紀思維 去評斷以前的事情 那根本都是自己的「想像」
Peter Wu:「整編師」這名稱在國府的陸軍史中 為何出現很短暫?
Peter Wu:韓戰爆發之後 獲利最大的是已經撤退來台灣的「中華民國」 以及整個台灣島內的「軍民同胞」
Peter Wu:國中時代因為好玩 四個無聊孩子組成「飛鳥隊」的後遺症
Peter Wu: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Peter Wu:陸軍官校35期「王玉麒」的著作「海癡:細說佘振興與老海軍1889-1962」
Peter Wu:打過慘烈二戰的「台籍日軍長輩」 對「陸軍官校學生」練習「刺槍」的評語
Peter Wu:放手讓現在的年輕人 用自己的「智慧」與「方法」去「決定」自己的未來 我們這些老兵 就不要在那裏「看人食米粉 在邊仔喊燒」!
Peter Wu:和剛下部隊時 陸官專四期的老排長 還有陸官專六期學長 碰面聊天!
Peter Wu:早期陸軍「士兵」「士官」與「士官長」的臂章
Peter Wu:民國67年10月 陸軍部隊的士官 開始更改佩掛俗稱「老K」領章
Peter Wu:第一次「精進士官制」與「精進伍長制」失敗的歷程
Peter Wu:民國48年3月24日修正公布 「陸軍服制條例」陸軍士官科別 識別領章圖
Peter Wu:有幸親自到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將「神箭陸武」紀念專輯 轉贈給院方「圖書館」與「院史館」
Peter Wu:以前各軍校「淘汰率」最高的學校 幾乎所有人「異口同聲」都說是「海軍官校」
Peter Wu: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前身之一「聯勤測量學校」
金智博士出版海軍的第二本書:「海上長城:戰後中華民國海軍發展史」